花椒与胡椒在什么时期传入中国的


花椒是中国自古既有的本土作物。胡椒始见载于唐代,传为唐僧西域取经携回。
花椒一名,最早有文字记载是在《诗经》里。《诗经》是收载西周时期的民间诗歌,说明中国人民于二千多至三千年前已经利用花椒了。古代人认为花椒的香气可辟邪,有些朝代的宫廷,用花椒渗入涂料以糊墙壁,这种房子称为“椒房’,是给宫女住的。
花椒(学名: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是芸香科、花椒属落叶小乔木,高可达7米;茎干上的刺,枝有短刺,当年生枝被短柔毛。

胡椒始见载于唐代《酉阳杂俎》《唐本草》诸书,传为唐僧西域取经携回。以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述,多供药用,亦用于食品调味。
胡椒.,又名:昧履支、披垒、坡洼热等,拉丁学名:Piper nigrum L属胡椒目,胡椒科、胡椒属木质攀援藤本;茎、枝无毛,节显著膨大,常生小根。花杂性,通常雌雄同株;浆果球形,无柄,花期6~10月。


扩展资料:
花椒、麻椒、胡椒的不同
一、花椒果实为绿豆大小的原形颗粒,茎、杆、叶、果实都可食用或药用。虽然全株都可食用,但是烹饪时最常用的是果实的外皮。果实未成熟时为青色,成熟后果实外皮为红色,籽为黑色。
花椒香味比较浓烈,做饭时很容易让菜肴入味,而且麻味与麻椒相比要低一些,更容易被大部分人接受。
在我国,家常菜里普遍使用的就是花椒,比如花椒鱼片、麻辣花椒鸡等。口感鲜美,下饭必备。
花椒的主要调味成分是柠檬烯、月桂烯、紫苏烯等。花椒在调味上适合大部分食物,尤其是肉类,适当加入花椒,可以去除腥味、膻味,味道更佳。
花椒在很多中药和偏方中也很常用,比如花椒与苦参、地肤子一起煎服,可用于缓解湿疹症状。
除此之外,有研究发现,花椒能使血管扩张,从而能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所以有老人的家庭,做菜时可以适当加入花椒。
如果担心家里的米、面生虫,可以在米袋、面袋里放几颗花椒,可以有效防虫。花椒的气味和挥发性成分是蛀虫的天敌。
二、麻椒大小与花椒差不多,都是绿豆大小的颗粒状,但与花椒相比,麻椒颜色更浅一些。成熟后的麻椒果实为深绿色,常风干后食用,风干后的麻椒偏棕黄色。
麻椒的口感以麻为主,而且麻的时间持久。喜食麻辣的地方烹饪时广泛使用麻椒,例如重庆、成都等西南地区。
麻椒在川菜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地道的川菜和四川火锅基本都用麻椒。而且很多川菜都必须要用到麻椒才能做出最正宗的麻辣口味,比如大家都知道的麻婆豆腐。
除此之外,麻椒还经常被制成麻椒油,用于凉拌菜肴。
麻椒用于烹饪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给食物增味,其实它还有去腥的作用,在烹制鱼肉类较腥的食物时,可以加一些麻椒来烹制,能够去除食物的腥味。
麻椒具有开胃消食的功效,川菜十分开胃,这与里面的麻椒分不开。麻椒,能增加胃液的分泌,所以食欲不振的时候,不妨在菜肴中加一些麻椒。
麻椒能驱寒除湿,麻辣之所以在四川贵州等地区十分普遍,就是因为这些地方比较湿冷,而麻椒能够帮助驱寒除湿,是秋冬季节不错的食材。
麻椒因为具有强烈的麻味和刺激性,可以有效祛除寄生虫,尤其是小孩子容易生蛔虫的,可以适当在做菜的时候多加一些麻椒。
三、胡椒果实为圆形的浆果,外壳不可食用,食用部分仅为内部浆果。胡椒有黑胡椒和白胡椒之分,日常烹饪中黑胡椒比白胡椒更为常用。
胡椒气味芬芳,香中带辣,是一种良好的调味剂,广泛运用于各种烹饪中。最常见的用法是制成胡椒粉,用于烹饪时祛腥提味。
白胡椒的的味道相对黑胡椒来说更为辛辣,因而黑胡椒味道更容易被大部分人接受,更常用于调味。西餐中几乎离不开黑胡椒,比如黑椒意大利面、黑椒牛排等。
胡椒之所以能增香调味,主要是其成分中含有植物碱和胺类。胡椒在中餐里主要用于汤食调味,比如煲鸡汤时加入胡椒,味道更加鲜美。
胡椒性温热,没有花椒、麻椒那么烈,故而对胃寒所致的胃疼、腹泻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尤其是冬季,建议大家煲汤时记得加入胡椒,养胃滋补。
胡椒还是一种天然的解充血药,胡椒中的化学物质可刺激鼻粘膜细胞产生稀释黏液,从而缓解鼻塞、感冒症状。
除此之外,胡椒可以刺激血液循环,去除皮肤角质,使皮肤表层获得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可以在洗浴时将少许胡椒粉与精油混合,擦在湿润的皮肤上,擦揉后洗净,亮白清洁肌肤。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花椒
百度百科――胡椒
百度百科――胡椒粉

花椒原产中国,胡椒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传入

张骞,汉中城固人,因开拓了“丝绸之路”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他是一个意志力极强、办事灵活而又胸怀坦荡、善于待人处事的人。他出使中途即被匈奴截留下来,在匈奴生活十多年,始终保持着汉朝的特使符节,匈奴单于叫他娶当地人作妻,已经生了儿子,也没有动摇他一定要完成任务的决心。他住在匈奴的西境,等候机会。
张骞终于找到机会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他们向西急行几十天,越过葱岭,到了大宛(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由大宛介绍,又通过康居(今哈萨克共和国东南),到了大夏。大夏在今阿姆河流域。张骞这才找到了大月氏。十多年来,大月氏这个“行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在伊犁河畔受到乌孙的攻击,又一次向西远徙。乌孙,63万人,也是个“行国”,曾在敦煌一带游牧,受过大月氏的攻击。后来匈奴支持乌孙远袭大月氏,大月氏被迫迁到阿姆河畔,而乌孙却在伊犁河留住下来。自从大月氏到了阿姆河,不仅用武力臣服了大夏,还由于这里土地肥沃,逐渐由游牧生活,改向农业定居,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回国途中,又被匈奴拘禁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脱身回到长安。
张骞出使时带着100多人,历经13年后,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两个人回来。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但对于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张骞回来以后,向武帝报告了西域的情况。这就是《汉书・西域传》资料的最初来源。之后,由于张骞随卫青出征立功,“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被武帝封为“博望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这时,汉朝业已控制了河西走廊、积极进行武帝时对匈奴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几年来汉武帝多次向张骞询问大夏等地情况,张骞着重介绍了乌孙到伊犁河畔后已经与匈奴发生矛盾的具体情况,建议招乌孙东返敦煌一带,跟汉共同抵抗匈奴。这就是“断匈奴右臂”的著名战略。同时,张骞也着重提出应该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往来。这些意见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
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每人备两匹马,带牛羊万头,金帛货物价值“数千巨万”,到了乌孙,游说乌孙王东返,没有成功。他又分遣副使持节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回来,乌孙派使者几十人随同张骞一起到了长安。此后,汉朝派出的使者还到过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咸海与里海间)、条支(安息属国)、犁轩(附属大秦的埃及亚历山大城),中国使者还受到安息专门组织的二万人的盛大欢迎。安息等国的使者也不断来长安访问和贸易。从此,汉与西域的交通建立起来。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到汉朝后,拜为大行令,第二年死去。他死后,汉同西域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乌孙王以良马千匹为聘礼向汉求和亲,武帝把江都公主细君嫁给乌孙王。细君死后,汉又以楚王戊孙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解忧的侍者冯镣深知诗文事理,做为公主使者常持汉节行赏赐于诸国,深得尊敬和信任,被称为冯夫人。由于她的活动,巩固和发展了汉同乌孙的关系。神爵三年(公元前60年),匈奴内部分裂,日逐王先贤掸率人降汉,匈奴对西域的控制瓦解。汉宣帝任命卫司马郑吉为西域都护,驻守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这是汉朝在葱岭以东,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大地区正式设置行政机构的开端。
匈奴奴隶主对西域各族人民的剥削、压迫是极其残酷的。西汉的封建制度,较之匈奴的奴隶制度要先进得多。因此,新疆境内的各族人民都希望摆脱匈奴贵族的压迫,接受西汉的统治。西汉政府在那里设置常驻的官员,派去士卒屯田,并设校尉统领,保护屯田,使汉族人民同新疆各族人民的交往更加密切了。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0cac5c91954907c0409e76be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