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拳法的宗源及传承是什么?


自公元前370年前后,峨眉山隐士和后来的道家信徒合成,正式在峨眉山形成第一大流派“道家经学学派”,其方术和神仙思想也形成核心地位。
峨眉山自古多猿猴,据《搜神记》记载:蜀中西南高山之上,有物与猴相类,长七尺,能做人行,善走逐人,名成“猴国”,也称“马化”和“攫猿”。
据乐山、峨眉山地方志记载,先秦时期的司徒玄空,号动灵子,耕食于峨眉山中。他模拟猿猴动作,在狩猎术基础上创编了一套攻守灵活的“峨眉通臂拳”和“猿公剑法”。
通背拳“力由背而发,督脉在背之正中,统领诸阳经。头顶项领,阳长阴消,下气上达,背气乃发,前手递出,后肘回撞,气由背过劲摧肩,背筋通达劲贯手。任脉在前胸腹之正中,统领诸阴经,阴气前收,丹田内转,阴阳转化,神气贯通矣”。
据说司徒玄空学徒甚众。因为司徒玄空常着白衣,徒众们称之为“白猿祖师”。
隋文帝开皇年间,药王孙思邈到峨眉山习炼药膳,著书《千金要方》。修道习武之人与孙思邈一同常年研习百药,以茗载道,形成我国较早的一种茶药人群组织,这便峨眉派武术与道家茶学学派融合的起始。
据《五灯会元》记载,自唐代文宗时期起,我国佛教南宗大系临济宗门派,曹洞宗门派相继登陆峨眉山,大兴佛教思想,道家学派随之衰弱。
835年,峨眉山佛教临济宗门人灵龛和尚等人将临济气功、峨眉通臂拳术、峨眉剑仙术三合一,创建了我国最完整的“峨眉派武术”宗源。
845年,由昌福达院禅师将原峨眉山道家药茶概念、道家养生经法和佛教禅悟思想融合,创立《峨眉茶道宗法清律》,形成最早期的峨眉派茶道宗源。至此,峨眉山修身和修心的文武两派于唐王朝时期起,正式支撑起了峨眉山道教和佛教两大教义的平衡点,并发展起来。
峨眉、少林和武当三派武术都遵循着“体用兼备,内外皆修”的原则,但是在具体实践上,又各具特色,尤其在“内外”、“刚柔”和“长短”三个方面更是各有专长。
佛教自晋代进入峨眉山。宋代以后,峨眉山更成为普贤菩萨的道场,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佛道两教传入峨眉山以后,僧人和道人在参禅静坐、念经拜佛之余,也经常习练拳脚、弄枪使棒,一则为强身健体;二则也为保寺护院。
由于他们平时参禅打坐,具有深厚的内功;再加上僧道两家在练拳使棒中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各创新路,因此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峨眉武术。
峨眉武术兼有佛家和道家之长,既吸收了道家的动功,又吸收了佛教禅修的静功,故而创造出一套动静结合的练功方法。这种方法与各种拳术、器械、散打及气功结合在一起,便构成了庞大的峨眉派武术体系。
有文字记载的峨眉武术,始于南宋时期,峨眉山有个法号德源的和尚,他原是一个游方僧,武艺高强,因其眉毛为白色,故人称“白眉道人”。
德源和尚创编了一套拳术,称为“白眉拳”,此拳的特点是模仿山中的白猿,在草地上跳跃翻滚,舞手动脚,敏捷异常。
德源法师不仅武功非凡,而且文才出众。他收集峨眉僧道武术之长,结合自身经验,编写了《峨眉拳术》一书。此书乃是有关峨眉武术的最早文字记载。从此以后,峨眉山佛教才有了较为系统的武术理论和实践经验,在中华武林中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风格。
南宋建炎年间,峨眉山金顶临济宗的白云禅师将阴阳虚实和人体盛衰之机理,与武术中的动静功法相糅杂,相融合,创编出“峨眉气庄功”,因其类共有12节,后人称之为“峨眉十二庄功”。“峨眉十二庄功”一直传承后世。
峨眉武术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f2dba3069f78e8c69d951847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