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春节猜灯谜


1.媳妇回娘家-----背包袱2.土地爷掉进井里-----捞不起您大驾3.芝麻掉进了针眼里-----巧极4.画上的饿狼-----吃不了人 5.火车头没灯-----前途无量6.冬天吃梅子-----寒酸7.向和尚借梳子----- 无用8.黄连甘草挑一担-----一头苦来一头甜9.丝线打结----难解10.华佗摇头-----没救了11.怀里报冰-----凉透了12.皇上的旨,将军的令-----一口说了算13.糊涂虫当会记-----混帐 14。画上的喇叭-----吹不得 15。红木当材烧-----进退两难16。隔墙扔扁担-------横竖由他(它)去17.扒在门坎上讲狠-----狗仗人势18。关门炒辣椒-----够呛 19.刚过门的小媳妇-----扭扭捏捏20.冻豆腐-----难办(拌)21.端午节拜年-----不是时候22.财神爷翻脸-----不认账23.东家的饭碗-----难端24.凉水沏茶-----等着吧;慢慢来;无味25.毛驴拉磨-----走不出这个圈 26.蝌蚪变青蛙-----有头无尾27.苦瓜蒸黄连----- 苦闷(焖).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成语词条: 九牛一毛 (浏览数:553) 成语发音: jiǔ niú yī máo 成语释疑: 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 成语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成语示例: 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陈毅《感事书怀・七古・手莫伸》诗) (其中~代表本词条:九牛一毛) 成语故事: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与。这时, 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 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 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幢恍倥�送蚱锉�ё。��故橇�蛄耸�柑? 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 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 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 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廷 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 刑”。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 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 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 作。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 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 空前伟大的历史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娈的情况告诉也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材仅是 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成语词条: 上下其手 (浏览数:519) 成语发音: shàng xià qí shǒu 成语释疑: 比喻玩弄手法,串通做弊。 成语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伯州犁有意偏袒公子围,叫皇颉作证,并向皇颉暗示,举起手说:“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把手放下说:“此子可为穿封戍,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 成语示例: 亏得尚有“巧妙不同”一句注脚,还可~一番。(朱自靖《“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其中~代表本词条:上下其手) 成语故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以当时楚国那么强大,弱小的郑国,实在没 有能力抵抗的,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 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想冒认俘获郑颉的功劳,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 和公子围二人便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有办法解决得来。后来,他们便请伯犁 作公正人,判定这是谁的功劳。 伯州犁的解纷办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问问被俘的郑 王。于是命人带了郑王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 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郑王颉因被穿封戌俘虏,很是 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 “上下其手”这句成语便是出于这个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颠倒是非的意思。 在现在的社会中,这种情形是常常会发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应 得,难逃被惩处的厄运;于是暗地里进行贿赂,或请托亲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结果大事 化小,小事化无,仍得消遥法外。像这种参与其事的人,从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说是:“上 下其手”了。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9f3d4d948f05336bd8c4a5ca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