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打灯笼的寓意(词)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
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民间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一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3天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3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而作罢。
农历正月十五这天,孩子们早早起床,先看看灯笼怎么样了,再出去满村子跑着玩。天还不黑,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点亮自己的小灯笼,然后呼朋唤友满村子走,就像撒欢儿的野马一般。我不甘落后,黄昏便拿出自制的灯笼,点上蜡烛,兴奋地来到村里和小朋友们聚在一起参加灯笼会。那场面,真是热闹,各式各样的灯笼琳琅满目,大的、小的、方的、圆的,颜色有红的、绿的、黄的、紫的,汇聚在一起,孩子们打着灯笼绕着村子一路走一路说笑,使漆黑的夜晚有了亮光,也多了一道风景。

春节挂灯笼,指的是挂红灯笼,每到过年人们都换上红色的灯笼,象征团圆意义、红红火火。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灯笼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其实在过去有条件的人家都会挂灯笼,但红色灯笼通常是在春节、元宵节期间换上。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连,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红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
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民间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史记・乐书》:“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
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LanternFestival而为人所知。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中国人素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540125d5235c05b7a5b29fce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