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时选举武状元的考试都有什么科目怎么选举?


  “状元”实际是“状头”之说。武科举始创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止,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200年。录取为第一名的便叫“状头”,“头”与“元”同义,所以俗称“状元”。“武状元”是对武科举最高一级考试――殿试后,皇帝对贡士中选定的一甲第一名赐予的称谓。据有关材料载,武状元可考的,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的薛奕,到光绪二十四年(1899年)的张三甲,共168人。  宋朝的武状元  宋朝,首开武举殿试之先河。宋武举一改唐武举只重武艺,不问文章的做法,注重考察武举子的军事理论素养,欲选拔出才兼文武之儒将。宋朝自北宋仁宗赵祯天圣八年(1030年)开设武科,到南宋最后一科武举,共计开武举七十八榜,应产生78名武状元。目前,发现有姓名可考的武状元人数是8人,其中1名应视为武童试状元。  中国科举史上第一个可考的武状元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的薛奕。薛奕是兴化(今福建仙游)人。像进士科一样,武举也锁试于礼部贡院,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和策文等,既考武艺,也考文才。薛奕在熙宁九年的大考中,力挫群雄,夺得第一。在薛奕中武状元时,福建人徐铎夺得文状元,当朝天子宋神宗高兴地赋诗曰:“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不过,宋代重文轻武,薛奕不像徐铎那么受宠。他大魁天下后,被授予凤翔府都监的官位。  金乡镇坊下村有雍(永)宁桥,民间亦称“状元桥”,建于南宋时期,桥横贯东西,为梁式石桥,架设于金乡和钱库两镇的古道上。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陈文,宋室南渡时弃家从军,隶韩世忠部下,屡有战功,补水军将领。其长子陈鳌,试武进士第一,授东南第八将。次子陈鹗,擢廷试第一。兄弟俩均为武状元,“状元桥”即传其家事。  从现有的资料看,北宋武状元的籍贯多为不详,武状元的地域性,主要表现在南宋时期。自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起,到南宋末年的48科武举中,共有14榜的武状元产生于今浙江省的平阳县,比例超过了四分之一。由此,平阳被誉为“武状元之乡”。另有八榜的武状元产生于福州,比例占到了六分之一。  文状元角力夺状元  如果说孙家鼐是中国科举史上绝无仅有的“别字状元”,那么,王嗣宗则是天下无二的“相扑状元”。  天宝八年(975年),也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坐天下的第十六年,宋太祖在讲武殿主持进士科殿试,考生王嗣宗、陈识最先完卷,一同上呈。两卷皆上乘佳作,难分雌雄。状元只有一个,谁当合适呢?宋太祖也会出点子,让两人当场角力,胜者为状元。角力即相扑,自唐末五代以来,极为兴盛。王嗣宗和陈识在大殿上便相扑起来。结果陈识倒地,王嗣宗获胜,成为大宋王朝的第15位状元。  武状元难倒文状元  杨慎,明正德六年状元及第。他是明代最有名的大学问家。谁知像他这样的文状元,在对对联时却输给了一位武状元。  相传杨慎状元及第后,在衣锦还乡的路上,他的船正巧和同是衣锦还乡的武状元的船相遇。同一条江,行驶两条状元船,虽说是千载难逢的盛事,但是,两条船谁走前谁走后,却遇到麻烦。两人都要自己的船先行,并且各说各的理。争来争去,两入决定比试一番。武状元道:“文比武比都行。”  杨慎一听,极表赞成。但自己一介书生,跟武状元比武显然不行。他既然说文比也行,当然提出比文。武状元道:“那好,我有一联,你若能对出下联,我甘愿随你尾行。否则,你得在我后面而行。”  杨慎大为高兴。心想自己在题联对句上,从未输给任何人,难道还会输给他一介武夫,于是要武状元速出上联。  武状元的上联是:二舟同行,橹速(肃)哪及帆快(樊哙),武状元利用谐音,指物喻人,含有“文不及武”之意,文思巧妙,意境深邃。杨慎虽是文状元,但苦思冥想也无法对出下联,只得忍辱随其后。  对此,杨慎一直耿耿于怀。几十年过去了,都未想出满意的下联。直到他的儿子结婚时,他才从拜堂时响起的鼓乐声中受到启发,对出下联。他的下联是:八音齐奏,笛清(狄青)怎比萧和(萧何)!

古代时选举武状元的考试”。“武状元”是对武科举最高一级考试――殿试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27c87cb7d00938505fb2429c [复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