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经济人物之李书福

发布时间:2017-02-05    文章标签:    浏览:533
2009

    经济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他表现的平静幽默,笑容可掬,说话很有意思,朴实憨厚的外表下有着充满内秀的人格魅力。呵,好一个李书福,他把眼光放在了未来,宠辱不惊,大有运筹帷幄的阵势。

李书福从业经历 

一不怕苦二不怕穷 浙商李书福闯荡成汽车大亨
  有人预计,李书福的身家已经升到大陆富豪第25位,而当初他不过是一个120元创业起家、在冰箱行业赚到第一桶金、在海南地产热中摔过大跟头的年轻人。他的几次起起落落集中体现了浙商两种突出的精神气质:面对机会精明,敢为天下先;认准的事不放弃,对失败无所惧。

  开照相馆
  “我是在浙江台州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长大的。”李书福说:“第一不怕苦,第二不怕穷,第三当然更喜欢致富了!”他敢闯敢拼,豁得出去。

  他最早算得上做生意,应该是1982年的照相生意。“当时就是父亲给了120元。”李书福说。那年,李书福19岁,高中毕业。

  “刚开始根本不是照相馆,就是买了个小相机,骑个破自行车满街给人照相。”李书福并不愿多回忆那段历史。

  会讲故事的台州人,把这段创业的故事中的李书福,说成是背着相机在公园里瞎转悠的“野照相”―――“来,来,同志过来照张相。”见了逛公园的拉着照相,直到现在,一些二级城市的公园里还有这样的生意人。

  李书福的照相生意做得不错,半年后赚到1000元,他正式开起了照相馆。

  “垃圾”淘金

  一年以后,李书福迈出办企业的第一步。

  “我选的工业项目都是别人做不了的。”李书福说是在“垃圾”中提取金银。

  李书福经常买一些零件自己组装照相机。喜欢鼓捣的李书福,在洗相的过程中发现,用一种药水浸泡,可以把废弃物中的金银分离出来。李书福开始把分离提取出来的金银背到杭州出售。后来干脆关了照相馆,专门做这个买卖。

  为这个项目,李书福投资了1万元。虽然这些钱大部分来自生意不错的照相馆,但李书福还是义无反顾地把照相馆关了门。

  “这个到现在别人还做不了。”李书福至今对这个生财之道感觉良好。

  冰箱“逃兵”

  时间到了1984年。
  后来,李书福的简历,基本上都是从这一年开始写起,此时他的名头是黄岩县石曲冰箱配件厂厂长。

  在吉利汽车流传的故事是,这一年前后,李书福有一次去一个小鞋厂定做一双皮鞋,发现鞋厂的4个工人都在给冰箱做一种元件。

  现在看来,浙江所谓的“小狗经济”,那时就已经开始了。

  那时候,冰箱在北方一些城市还绝对是供不应求。李书福回家后也开始生产这种冰箱零部件。据说,一开始,李书福就是自己一个人生产,然后装包里,骑自行车把零部件送到冰箱厂。后来,李书福和其他几个兄弟一起成立了冰箱配件厂,他出任厂长。

  “当时的效益非常好,一年营业额有四五千万元。”吉利集团一位老员工回忆。

  这时李书福做出了一个更大决定―――生产电冰箱。在1985年前后,民营经济还没有获得正式承认,电冰箱这种国家统一配售商品,不可能获得有关部门批准生产。

  但李书福决定冒险。

  1986年,李书福在自己研发、生产出电冰箱关键零部件蒸发器后,组建了黄岩县北极花电冰箱厂,生产北极花电冰箱。

  “我们电冰箱非常成功。”6月14日,靠在吉利汽车台州路桥生产基地会议室的沙发上,李书福“吹牛”。

  “到1989年5月,冰箱销售额已达4000多万元,并与青岛红星厂合作,为红星厂生产冰箱、冰柜。”有老员工介绍。

  北极花冰箱当时已成为国内冰箱行业的名牌产品。1989年,李书福这个26岁的北极花冰箱厂厂长,已经是一个实足的千万富翁。

  但冒险让李书福付出了代价。

  1989年6月,国家电冰箱实行定点生产,民营背景、戴着乡镇企业“红顶”的北极花,自然没有列入定点生产企业名单。

  后来,李书福离开北极花怀揣上千万元来到深圳,身份是学生。这是李书福第一次外出学习,到目前为止,他分别在深圳、上海、哈尔滨三地的大学进修学习过,他能说一口较流利的英语。



本文链接:https://u1e.cn/tweet/7633 [复制]

猜你喜欢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