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用的武器


抛却意识形态和政治环境,单纯的从军事角度考虑,装备、训练、给养都处于劣势的中央红军八万余人在国军近百万人的围追堵截下,充分的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成功实现了陕北大会师,确是人类军事史上一个神奇的故事。当然,二六方面军、四方面军其他两大主力也是不能被忘记的,但是人们提到长征,确是先联想到中央红军所在的一方面军。史料记载,一方面军出发时为8.6-8.8万人,经历湘江、赤水、娄山关等恶斗,雪山草地的磨难,到达陕北仅为6000人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九死一生。 在1935-1936的中国大地上,两股巨大的力量不断的绞杀着,装备、战术、训练来说,国军显然属于一战末期水平,部分部队――如88师等精锐基本已达到轻装德军师的水准,红军装备则无疑属于一战早期,还是比较差的那种,但是架不住人家红军将领厉害――两边都是黄埔出来的,看来尖子生都到共产党那边去了,所以说招聘和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前途很重要。 红军出发前,武器装备落后,大多为缴获所得,弹药也很匮乏。据长征前统计,中央红军出发时,持枪炮者35703人,仅占总人数的41.7%,山炮、迫击炮仅38门,弹药更为匮乏,以前老八路的射击5轮即展开刺刀冲锋,也许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带尾巴的手榴弹――马尾手榴弹(也称麻尾手榴弹)这种手榴弹比较奇怪,一个圆圆的弹体后面结着一根粗粗的麻绳,很有点中国古代流星锤的味道,我们在电影电视作品中很少看到这种武器,但实际情况是这种武器在红军和早期土八路当中相当流行,后世看到的鬼子香瓜手雷和仿制M24的木柄手榴弹,当时可是可遇不可求的高档品呢。中国有关麻尾手榴弹最早的生产记载是在1926年,上海、金陵、广西等厂均有生产,其中金陵炸弹厂(后改第四集团军军械处炸弹部)制造时间最长,该厂最初在德人薛培及中国人赖瑞麟主持下,于1926年仿制麻尾“新式手榴弹”,又称“白铁冲锋手榴弹”和“生铁撞针手榴弹”。在广州瘦狗岭表演时曾受北伐军将领的好评,因而组织大规模制造。 回过头来再看麻尾手榴弹的结构,由照片可以得知蛋形弹壳为生铁铸造,外径约55MM,长约93MM,外表有预制的纵横小槽,装有撞针、撞针簧、底火等组成的着发机构,用保险闩保险,无外壳保护。弹底结一条麻与棕制的麻尾,长约700~900毫米,以便手握甩出和导向。这种类似投石索之类的武器最著名的使用记载就是大卫用此做掉了巨人歌利亚,一般历史上留名千古的武器不是杀了太多人就是杀了著名的人,后者还比前者更加有名一些。再扯回来说这投石索的孙子,爷爷杀人是直接砸到人头上闷翻拉倒,孙子先进了点,砸头再炸一下……,于是我们就发现了这种武器的一个特点,就是触发引信。对于使用这种触发引信的手榴弹来说,完全不必要担忧在手里爆炸,而且只要你扔的足够远它也一定能飞的足够远再炸――不砸到地上怎么爆炸呀,而且一定要头触地!(那尾巴就是起一定稳定作用的)――当然这种东西也能飞的足够远,离心力大啊。当然这也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一是不能空爆(手榴弹空爆实际操作请参见电视剧亮剑),二是不适合丛林战,李先念回忆录中曾说起过某次战斗中,投掷的麻尾手榴弹大多缠在树上,爆炸未几。由于简单的碰炸引信(头向下才能炸)和只在硬地起作用(水田就陷进去了...)的两大特点,很快被国民政府所淘汰。 相对的,那些下岗的技工,据说很多就投奔了红军方……。根据部分资料记载,麻尾手榴弹在江西红军中甚为流行,苏区甚至有工厂专门生产不同流派的麻尾手榴弹,长征后技术人员流失严重,制作方法据说在陕北一度失传……但是后来又被攻关出来了的样子并在实战中使用。但是由于陕西、山西地区石山较少(江西多啊,井冈山全是石头)臭弹情况严重,后被木柄手榴弹取代。长征时,红军弹药严重匮乏,为了提高作战效费比,平均约开5枪则投掷手榴弹1枚并展开冲锋,因此,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七十年前,一群群带着尾巴的铁炸弹在中国西南西北的天空上呼啸来去的情景。 这种武器显然不是我们中国人首创的,但是是哪国原创的呢?我在网上并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却偶然发现了日本藤田研究所制造手榴弹的一些资料。明治四十年三月(1907年)制定手榴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的武器弹药十分缺乏,据资料显示,中央红军出发时共装备33244支枪、子弹1858156发,另有山炮、迫击炮38门。此外,还有梭镖6101支,马刀882把。持枪炮者仅占总人数的41.7%,大多数新战士只能用大刀、长矛。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d8d7b323436baa2ef04874bb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