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轴”和“大轴”的区别是什么?


一、排场不同
旧时代的戏曲演出,最后一出为主戏,称“大轴子”;倒数第二,因紧压大轴子,称为“压轴子”;第五第六出,称“中轴子”,第二第三出,叫“小轴子”或“早轴子”;排在最先的开场小戏,称“开锣戏”或“帽儿戏”。
在演出中,组织方常将艺术最精湛、号召力最强者的戏码,排在最后,称为“大轴”,将名望、资历略次于大轴但颇有实力的演员,排在倒第二出场,称为“压轴”。
二、适演角色不同
大轴必须要由最有声望的艺人来演,相比大轴,压轴出场的艺人。尽管艺业也很精湛,号召力也颇强,但总是要较大轴差一点火候。所谓万人之上一人之下,未到炉火纯青、领袖群伦的地步。
有些地区,有些剧种,喜欢将一场折子戏演出中的最后一个剧目称为“压轴戏”,他们认为,这最后一出戏在整场演出中质量最高,分量最重,一定要足以压住全台,不致让观众看戏时中途离去。
三、戏剧特性不同
压轴戏是指整个故事中最精彩最具转折性的部分,过去的剧本写成一长卷。卷的底部有一卷轴,就像装裱国画的画轴,因长卷的最后一戏靠近木轴。大轴前面的戏,也就是倒数第二个节目称为压轴,中间的戏称为中轴,前面的戏称为早轴。
而“大轴子”则往往是一出热闹的武戏,火爆炽烈,既能够给大家以艺术的满足,又能够给整场演出一个美好的结局。这出戏演出的时候,大家也就知道该走了。

扩展资料:
“压轴”词意的转变,犹如“相当”,“相当”本来是差不多的意思,“相当好”原意其实是够不上很好,但基本还不错,大致可以算好。可是在如今的口头语里,人们反而觉得“相当”的程度要胜过“很”。
京剧发展史上,以压轴地位而让大轴频遇尴尬,可能以梅兰芳为最。民国初年,初出茅庐的梅兰芳,即很受年轻观众的追捧,当时组织演出,谭鑫培、杨小楼常排在梅兰芳之后出场,可是一些年轻观众看完梅兰芳的演出即纷纷离场,这让成名在先的谭鑫培、杨小楼颇感郁闷。
演出的各种戏目也有不同的名称。如演出的第一出戏叫开场戏,开锣戏,或者叫“帽儿戏”。如演员到某一地方演出,第一场戏,或前三场戏又称为“打炮戏”,也可写成“打泡戏”,都是剧团挑班的名角演出的拿手戏,即代表剧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压轴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轴戏

压轴:原本是戏曲名词,压轴,指一场折子戏演出的倒数第二个剧目。在现代社会中有很多应用,比如“压轴戏”,但压轴也是人们知识的一个盲区。压轴本意是指倒数第二个节目,而不是人们说的倒数第一个。但第六版《新华词典》已把倒数第二个节目改为倒数第一个。不过后来,在第八版《新华词典》又把倒数第一个节目改为倒数第二个。
大轴:也称送客戏。 旧时一场戏往往要演出五六个小时左右, 时间过长, 观众不等终场就离座。 因此戏班常把剧目的重点放在压轴戏上, 最后一出则安排演些技术性较强的小型武打戏或趣味性浓的玩笑戏, 让观众在这无足轻重的演出中逐渐散去。

马少波的《中国京剧史》。 ms是,名角儿挑班儿制形成之前,最后一出儿叫“送客戏”,是些武打戏或者玩笑戏。 角儿制形成之后,大轴儿就是角儿;压轴(倒二)就是班儿里仅次于角儿的那个。
梅兰芳杨小楼那一代,已经角在大轴上了。比如旦角挑班的,大轴单挑,那么二牌老生前头有一出失空斩之类。角儿的位置没被那么凸显时压轴是底角,大轴是武戏送客,而后一是演出时间被大大压缩了,观众不会从倒3、倒四才进场,而又在压轴结束就退场了,所以大角就码列大轴了,很久就有听戏听轴子,听书听扣子的说法。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cffbd23e59b242017404b2eb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