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的袈裟是怎么来的?


【袈裟】 (衣服)具名迦沙曳Kas!a%ya,译曰不正,坏,浊,染等。又与加沙野之语同。译曰赤色。比丘之法衣有大中小三件,避青黄赤白黑之五正色,而用他之杂色,故从色而云袈裟。其形为长方形,故从形而云敷具,卧具等。其相割截小片,缀合如田畔,故从相而云割截衣,又云田相衣。其他有道服,法衣,忍辱铠,解脱幢相等种种之德名。大中小三枚之别名,其小者曰安陀会,又云五条,其中者曰郁多罗僧,又云七条,其大者云僧伽梨,又云九条大衣等。天竺于此三枚袈裟外无所谓衣者。支那日本气候寒故于里著衣,而挂于表也。天竺于五条上重著七条或大衣,或于五条七条上重著大衣,此方则不必重著,里有衣也。其色有三如法色,其中通常天竺用乾陀,支那用木兰色,日本用香染。即赤而带黑者。唐武后赐僧法朗等紫袈裟。玄应音义十五曰:“袈裟,上举
袈裟是要受过戒后才能穿的。最早的起源是百纳衣,其制作方法是先把布截成小片,而后缝缀,像一块块的田,故又名福田衣,割截衣,也称作慈悲服,无上衣,离尘服,解脱服等。依佛本制,袈裟包括:安陀会(五条衣)、郁多罗僧(七条衣)、僧伽梨(九条大衣)三种。具有三种功用:杜防法衣他用,使僧尼舍离对衣服的贪欲,避免他人盗取。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cc01796b50c0b06faa3f4007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