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与黄连的比较


一、科目不同
1、黄芩:唇形科。
2、黄连:毛茛科。
二、生长环境不同
1、黄芩:生于向阳草坡地、休荒地上,海拔60~1300(1700~2000)米。
黄芩野生于山顶、山坡、林缘、路旁等向阳较干燥的地方。喜温暖,耐严寒,成年植株地下部分在-35℃低温下仍能安全越冬,35℃高温不致枯死,但不能经受40℃以上连续高温天气。耐旱怕涝,地内积水或雨水过多,生长不良,重者烂根死亡。排水不良的土地不宜种植。土壤以壤土和沙质壤士,酸碱度以中性和微碱性为好,忌连作。
2、黄连:黄连喜冷凉、湿润、荫蔽,忌高温、干旱。一般分布在1200~1800m的高山区,需要温度低、空气湿度大的自然环境。不能经受强烈的阳光,喜弱光,因此需要遮荫。

三、分布不同
1、黄芩:黄芩主要分布在山东、陕西、山西、甘肃四大产区,其中集中在山西绛县南凡镇、运城市夏县瑶峰镇、新绛县万安镇、万荣县、闻喜县薛店镇等地;陕西商洛、渭南临渭区桥南镇、商州市商州区孝义镇、洛南县景村镇、丹凤县棣花镇、商洛市夜村镇、丹凤县商镇等地;山东沂蒙山区、莒县库山乡、莱芜市茶叶口镇、富官庄乡等地;甘肃主产陇西、渭源、漳县,次产岷县、宕昌、河西等地。
2、黄连:分布于四川、贵州、湖南、湖北、陕西南部。生海拔500-2000米间的山地林中或山谷阴处,野生或栽培。模式标本采自重庆城口。
扩展资料
1、【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苦,寒。
主治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压。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2、【黄连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擅长清胃热、泻心火。
主治功能: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口苦、咽干都有一定效果。麦冬味甘性寒,养阴生津、润肺清心、止渴除烦,善治津液耗伤、阴虚内热所致的消渴、心烦、失眠等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连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细说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可抗癌降血脂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口干口苦用黄连

黄芩与黄连更为相似。如《本草正义》记载:“黄芩亦大苦大寒之品,通治一切湿热,性质与黄连最近,故主治亦与黄连相辅而行。”我们有一个笼统的分法,即黄芩清上焦火,黄连清中焦火。这是没有争议的。本文还想从动静的角度对二者做一下比较。张元素认为黄芩能够“利胸中气”,这提示黄芩是一味偏动的药物。黄连在一般本草书中都有“厚肠”的作用,至于到底是怎么厚的,不好理解,但我们体会能使东西由薄变厚,这味药肯定是偏静的,一味动荡不已的药物不可能使肠子变厚。这样就可以看出黄芩黄连虽然都是苦寒,都可清热燥湿,却是一动一静相为对待。下面我们进一步搜集一些证据,以证明这个观点。黄芩又名腐肠,空肠,多中空。我们知道中空的药物如木通,麻黄,大多具有通的作用。相反,黄连就生的比较结实,药房抓黄连时,一般都要把它捣碎。再看采收季节,黄芩多在春季至夏初采收(也有在秋季的),有一定的生发之气,黄连却是立冬以后采收,很明显收藏之气为主。小柴胡汤要枢转气机,用柴胡配黄芩,不配黄连,因为黄连以收藏为主,无生长之气,会“拖累”柴胡。黄芩黄连都可以治湿热痢,但配伍方向不同。黄连必配动药,如香连丸,如果没有木香恐怕就会固邪。黄芩就不同了,黄芩汤治利,配伍芍药,甘草,大枣,没有太动的药。其实黄芩汤不太能说明问题,因为仲景书中利痢不分,我们无法确切知道黄芩汤治的到底是不是湿热痢。在《证治汇补》中有一首芩术汤,是治疗痢疾的,组成是黄芩,白术,甘草。这样的配伍不怕留邪,就说明了黄芩本身有疏通作用。黄连常用的方还有交泰丸,左金丸,及治疗口疮用的黄连细辛药对,里面都是配伍了一味辛窜的药物,以防止黄连过分固涩。西医常用黄连素治疗痢疾,用中医的观点来看,可能有点不太科学,因为没有配伍疏通的药物,表面看止痢很快,恐怕会有留邪。虽然芩连都治利,但解巴豆毒的下利用黄连,因为中巴豆毒是通的太过,显然要取黄连的固,舍黄芩的通。在本草理论中认为久服苦寒易从火化,汪昂说:“炎上作苦,味苦必燥,燥则热矣”。举实例时一般都选黄连,苦参,为什么不选黄芩呢,因为黄芩有通性,流通就不易化火。黄连有固性,气机固定死了就容易郁而化火。把苦参和黄连放在一起,提示苦参也有固性。现代医家常用苦参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能就是利用这种“固”性来抑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好像也有用黄连的吧,我不太确切)。《本草纲目》曾引朱丹溪:“黄连去中焦湿热而泻心火,若脾胃气虚,不能运转者,则以茯苓,黄芩代之”。这句话可以揭示两个信息:一是黄连有碍于脾胃运转,黄芩无妨;二是黄芩有动性,不仅作用于上焦,也可入中焦,黄连的位置相对固定(虽为眼疾要药,但要靠其他药升提,或入丸散,或干脆外用)。《金贵要略》中黄连治浸淫疮,浸淫两个字突出的表现了它有蔓延性。所以有口流向四肢者,有从四肢流来入口者,要选药物把它固定住,黄连当然是最佳选择。《伤寒论》中治疗气痞的方子有大黄黄连泻心汤,有附子泻心汤。痞在心下,固然是黄连合适的作用部位。但既然是痞就有结塞不通,黄连无法解开,需要大黄或黄芩的帮助。当然光有后者没有黄连也不行,试想用一个流动的力量攻击一个无形的气痞,有点“使不上劲”。最好是一个人摁住对手,一个人进攻对手。所以泻心汤不是苦寒药的罗列,张仲景绝对不会说:“你们哥仨作用差不多,人多力量大,一块上吧。”那是派兵的手段,不是派将的手段。“药海战术”一点趣味都没有。如果越多越好的话,浸淫疮为什么不三味一块上呢,都是清热燥湿啊!《本草述钩元》说:“芩与连虽俱治湿热,而黄芩治由热而化湿者,黄连则治由湿而化热者。”换句话说,黄芩治的是热为本,湿为标,黄连相反。由治病求本的原则我们就可以知道黄芩重在清热,黄连重在燥湿。热无形,当然需要黄芩有流动之性;湿重浊,就需要黄连偏静的药。以上是证据的简单罗列,并没有连贯性,主要为了说明黄芩善通,黄连善固,一动一静,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应区分使用。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c8170bccacd5d0354cad3cf8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