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的【跳水】最后一小节孩子救上来会和水手们怎么说?_百 ...


感谢水手们搭救自己,也会对大家抱歉自己鲁莽爬上桅杆去追逐猴子,遇到事情先要冷静地想办法,不能凭一时冲动办事。
原文:
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船长的儿子才十一二岁,他也笑得很开心。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此文出自俄国列夫・托尔斯泰《跳水》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跳水》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杰出作品。它的主要内容是:在一艘轮船上,发生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一只顽皮的猴子在船上蹦来蹦去,成为了水手们的笑料。它越发放肆,摘掉了船长儿子的帽子,爬上了桅杆,孩子恼羞成怒,追了上去,一直到了桅杆顶上的横木上。
他虽然取得了帽子,但也把自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一失足就会摔到甲板上,落个粉身碎骨,即使不失足,也难以转身走回。
在场所有人都提心吊胆,为孩子处境担忧。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自己是一名旁观者,可能会慌乱,也可能会害怕。可是孩子的父亲――船长却十分镇定,用枪“逼”着孩子跳水。最后,孩子得救了。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c1d546baff8a4696ce2b7344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