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鼓手的桂林吹鼓手


旧时桂林民间在举办婚丧、祭祀的礼仪中,要 雇用乐队,吹吹打打,以示隆重。人们称这种吹奏乐器的人叫吹鼓手。这种民间乐队,在桂林已有蛮久的历史了。操此业者,终生专营,借以谋生,是一种特殊行业。吹鼓手懂得吹多种曲调,也熟悉婚丧礼仪。东乡潮田来的吹鼓手,被认为最善吹奏。在不同的礼仪中,乐队不同,吹奏的曲调各异。老一辈的人都晓得,桂林有祭孔的礼仪。每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日那天,人们要在文庙中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桂林的文庙建在崇德街(今解放西路),即现今桂林中学里边,建有大成殿、石牌坊,大门上有石刻的八个颜体大字:“德体天地,道冠古今”。大门前还立了个石碑,上面写着:“文武官员在此下马。”文庙建得庄严典雅,不论是汉人、蒙人、满人,对孔子都是很崇敬的。举行祭孔礼仪,用专门的乐队,乐工吹奏古曲,使用笙、竿、箫、磬、钟、鼓等乐器。其奏出乐曲,庄严肃穆。民间还有另一种乐队,专门在人家的婚丧礼仪中吹奏。桂林民间举办婚丧事,是蛮讲究礼仪程序的。在每套繁琐的礼仪中,都要用吹鼓手来吹奏。如果举办婚姻喜事,得依据古礼,其中有过礼、迎亲等程序。过礼俗称行聘,由男方派人抬着抬盒,装上礼品,有聘金、饼子、生猪生羊,有的还有古玩、金饰、玉器等。雇用乐队一堂,沿途吹打,陪送至女家住宅。吹起唢呐、打着皮鼓,相当热闹。鼓声咚咚,人们一听就晓得是过礼的队伍来了。礼仪程序不同,吹奏的乐器也有差别,曲调也各异。在婚礼中宴请宾客,宾客入席有安席的仪式,吹鼓手则吹奏安席乐曲,使用的乐器有小挡锣、笛子、鼓吹奏出悠扬的曲调。在酒宴中,每上一道菜,有专人叫喊一声上菜,吹鼓手就要吹奏上菜的曲子。乐队就设在厅堂门外,由主家供送一桌酒席,吹鼓手边吃边吹。如果上菜来不及吹,便会给别人讲“顾吃不顾吹”。后来,桂林人便将这句话用来批评别人办事不周全,顾此失彼。桂林民间举办丧事,俗称白喜事。礼仪程序也是繁琐的,也要请乐队来奏。吹奏的曲调也不同,都是悲哀的曲子,在家奠这个仪程中,家人要向亡人祭奠。由“赞礼”的司仪,指挥吹奏什么乐曲。乐器有唤呐、笛子、小锣、鼓等。祭奠时奏的是“细乐”,用笛子和小锣,读祭文时,就停止奏乐。祭奠完毕动大乐,这时才吹项呐。在出葬时,有各种乐队。其中在灵枢前面的,有一堂乐队,只吹笛子,打鼓、锣、拔。笛子吹的曲调,特别动人,如悲如怨,如泣如诉。吹鼓手这门职业,一年之中,有时闲得很,有时又忙不过来。生活也是清苦的。桂林民间办红喜事,多在秋冬季节。为了吉利,要选择吉日良辰,查通书选黄道吉日。这个日子多有雷同,张家挑,李家也会挑。所以这天结婚的人便多了,吹鼓手便忙不过来,生意虽好,但只能去一家吹奏。所以有句俗语:“好日多同,吹鼓手命穷。”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习俗变革了,婚丧礼仪简化了。到了抗战时,多数人家办婚事时,已不用吹鼓手了,而迎亲时则以“洋鼓洋号”来代替,旧时的吹鼓手也就随之消失。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b4a5a440cf925a2a8f253b2b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