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木偶戏的戏剧起源


木偶戏,又称为“傀戏”、“ 窟儡戏”。早在唐代,扬州就已有木偶戏的表演,在唐代韦绚著的《刘宾客佳话录》、明代王衡著的《真傀儡》杂剧中,就记载了唐代淮南节度使杜佑在扬州街市上看“盘铃傀儡”的故事。到了清代,扬州的木偶戏伴随着扬州戏曲的繁荣,盛极一时,当时的扬州城乡,同时有三大种类的莫欧系演出,这就是:提线木偶、布袋木偶和杖头木偶。关于体现木偶,郑板桥在《咏傀儡》一诗中写道:笑尔胸中无一物,本来朽木制成身。衣冠也学诗文辈,面貌能惊市井人。得意哪知当局丑,旁观莫认戏场真。纵教四肢能灵活,不籍提撕不屈伸。提线木偶又叫“悬丝木偶”,在木偶的各个关节连缀细线,操纵者在上方,通过提线来控制木偶的动作。关于布袋木偶,《扬州画舫录》卷十一中记载了一种“肩担戏”,这“肩担戏”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布袋木偶,这则记载云:“……又围布作房,支以一木,以五指运三寸傀儡。金鼓喧嗔,词白则用叫嗓子,均一人为之,谓之“肩担戏”。”这种布袋木偶是用布扎成围子,演员蹲在布围里,不露头脸,双足又能同时操纵锣鼓钹钗,犹如一班鼓锣乐队,演员的口中还要含个叫子,或唱或吹,能模仿各色人等的声音。演员仅靠自己一个人的四肢和嘴,就能操纵演出一台戏,常常令观者叫绝。关于杖头木偶,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也有记述,该书卷十三中写道:“韩园在长堤伤……常演窟儡子,高二尺,有臀无足,底平,下安卯榫,用竹板承之。”杖头木偶,又叫“托偶”。这种木偶是用一根面棍(又叫“命棍”)托撑偶头,用两根挑子控制手臂,依靠这三根捆子操纵木偶的各种动作,故这种木偶又称为“三棍棒”。在三大种类的木偶演出中,杖头木偶由于仿真感强,富有表现力,演出效果生动,后来就逐渐成为扬州木偶的主要种类,20世纪年代以来,扬州的木偶戏主要是杖头木偶。清代,记载扬州木偶戏演出的史料还有许多,如黄鼎铭《望江南百调》云:扬州好,傀儡戏登场。凡事由人阴簸弄,此身枉自负昂藏。木偶也冠裳。清代抄本《扬州风土词萃》中收有嘉道时人韩日华的一组《扬州画舫录》,其中有一首词也说道:竹棚一带绿荫中,百货开场傀儡工。莫道童心还昨日,而今头脑已冬烘。从上述史料记载看,一地有三个种类的木偶同时存在,扬州称得上是木偶之乡了。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a78235564de732cde8b6ff6b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