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死前为什么对孔明说,可以取刘禅而代之,是真情还是假意呢?_百度...


在三国时代,蜀汉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之间的信任无可复加,在临死前甚至让诸葛亮“取而代之”,后世也因为此而大书特书,君臣之间的信任。但是真实情况真是如此么?刘备死前,为何跟诸葛亮说“彼可取而代之”?这里面有何用意?真相是什么?

“不得已而为之”
在刘备夷陵之战大败,几十万军队灰飞烟灭以后,其实面临的局面是很危险的,夷陵之战消耗了太多的有生力量。而且此时,蜀汉跟曹魏和东吴同时对抗,很可能就被联合绞杀掉了!而纵观蜀汉群臣,在自己死后能够挽回大局的也只有诸葛亮。而且,当时曹操也死了,世界上仅剩下盖世聪明,诡计多端的诸葛亮,因此唯有诸葛亮才能帮助刘禅一统天下的可能,因此,首先是不得不托孤诸葛亮。那么为什么要说“彼可取而代之”呢?

“试探加防范”
在当时,刘备已经知道自己活不久了,必须要安排好后事,传位于大儿子刘禅,刘备有很多担心。担心刘禅终究会像汉献帝一样,沦为空壳子,最后被取而代之,而最有可能的就是诸葛亮。刘备说出,“彼可取而代之”,是要看看诸葛亮的反应,以好趁自己没死做安排,刘备善于观察人的内心,如果诸葛亮誓死不接受,不敢窥见半分,那还好说,托孤诸葛亮是必须的。但一旦诸葛亮欣然答应,或者有任何的迟疑,那么刘备就必须要做安排了,要么直接除掉诸葛亮,要么安排人员牵制诸葛亮。从刘备,后来安排李严共同托孤,也能看出这里面的一些玄机。

“仁义道德的延续”
刘备一介布衣,织席贩履之辈,能够最终三分天下,获得一席之地,主要在于其仁义道德的名声,和传承,这一点得到当时的儒家和普通老百姓的支持。因此,刘备死前跟诸葛亮说“彼可取而代之”,一方面,可以美名传扬,像陶谦三让徐州一样,刘备让天下,这要是传出去,那不是仁义到了极点!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刘备当众让你取而代之,你不同意,以后你再取而代之就没有了合法性,那时必然会遭到群臣的反对,感念先帝的仁义,而对刘禅死心塌地。因此,说出来不是为了真让,而是彻底断绝刘禅被取而代之的可能!

刘备这个人看人是很准的,喜怒不形于色,城府很深,他死前最担心的自然是自己辛苦打下的基业能否顺利延续。因此,才会对诸葛亮说出如此话,一句话就解决了所有问题。而刘备的的用意,我想诸葛亮估计是知道的。

刘备对于托孤诸葛亮说的这番话更多的不过是假意罢了,这句话的深意是拉拢诸葛亮。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9c72cc36a2829ef12c6c10f0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