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的窗户都是纸糊的呢?


众所周知,纸是一种极脆弱、易损坏的物质,存在质轻、吸水性强、硬度小、柔韧性较差等特点。但是,大家在看古装剧或游览某些古建筑时很容易发现:古人家家户户的窗户都是用纸糊的,没有使用像玻璃这样材质较硬的材料。窗户纸之柔软易损,让古人甚至有“捅破窗户纸”这一说。那么,在我国古代,那些糊窗户的纸,不防水不抗风,是为何会被糊上窗户,又是如何去抵御春夏暴雨和穷冬风雪的呢?

我们先来说说纸,它是由东汉宦官蔡伦发明的,与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被列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当然,严谨地说,蔡伦是将造纸技术改进了,但这对纸的推广普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唐朝之前,纸还没有大范围的被应用到窗户上,更多的只是作为人们的书写材料。并且,在我国历史上,人们最初的房子是没有宽敞窗户的。后来由于人们对住所的要求提高,需要拥有通风采光等更好的条件,便开凿出了窗户。
然而光凿出一个个的洞还不够,这些洞还得有所遮挡。起初人们选择兽皮、绸、丝、纱、布等。在夏商周到东汉这漫长的历史中,绸布在“窗户界”的地位一直很高。在皇室和钟鸣鼎食的贵族家庭中,窗户上一般蒙着绸布。但如果出现下雨刮风的情况,人们就在布帘外再加上一层木板,以防止布帘损坏。但是在民间,黎民百姓们用不起精致高档的绸布,大部分都是使用自己家中织造的麻布。
我们熟悉的纸糊窗户,是在唐宋时期才开始大范围应用的。而以往之所以应用范围小,最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纸张价格不够便宜的问题。因此,在纸大规模量产后,其价格逐渐下降,直至纸成为一种低廉的生活用品时,普通百姓也消费得起了,大家便慢慢开始使用纸来代替之前的布料糊窗户。后来,也开始出现诸如纱窗、丝窗等,不过依旧还是有人选择布帘来挡住门户。

然而光是人们买得起,还不能奠定纸糊窗户的地位。如果纸张真的一碰就破,那它再便宜可能大家都不会用它来糊窗户。其实,古代的窗纸实际上是一种韧皮纸。这种窗纸在使用之前,一般都是先用油浸过的。在由白居易、孔传续撰写的《唐宋白孔六帖》中就有记载,“糊窗用桃花纸涂以水油,取其甚明”。这种提前用油浸过的纸,不但可以防水,还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窗户的透光度,使屋子更为敞亮。

而纸窗大量出现于唐朝,还与制作油纸所用的原纸出现于唐朝有关。这种韧皮纸的制作工艺,要比一般的纸张更加复杂。人们将这种韧皮纸放到油里进行浸泡,使得纸张变得耐折而防水,却又不至于摸起来油腻。这种从视觉上看起来与现当代磨砂玻璃一样的纸,才是古代糊窗户用的真正的窗户纸。

除了应用在窗户窗纸上,这种油纸还会被做成大家更熟悉的油纸伞。且这种纸纸质较好,厚度较厚,密度较高,双面都可以用于书写,因此,普通纸在人们在拟稿后成为废纸,而这类纸就可以用来糊窗或者糊墙了。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在《纸暖阁》中亦如此写道:“楚谷越藤真自称,每糊因得减书囊。”这意思便是,楚地谷皮纸和吴越藤纸在书写后能拿去糊窗子,为他的书箱行囊减重不少。
不过即便油纸韧性再强,其本质依旧是纸。如果遇到台风、大雨、暴雪等各种恶劣天气,窗户纸还是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破损。

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古人发明了窗棂。那些窗户上大大小小的边框,便是窗棂。它们有时候是普通不起眼的方格子,有时候则是精美图纹花样。如果我们认为这些格子只是起美观作用,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些方格将窗纸分成不同大小的方块,会使窗纸的受力变得更均匀。因此,若窗棂的分割越密集,窗户的受力就越均匀,就能更好地分散风雨对窗户纸造成的伤害。窗棂出现之后,纸糊窗户的寿命也就大大地延长了。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9b97be11ae6086242b77cc77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