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民俗


  肥西民风民俗  服色:男子春秋和冬季多为蓝、黑两色,夏尚白;妇女则着花布衣,城镇为印花布,乡村则是扎花布(蜡染印花),蓝衣白花,也有土染色布,老年妇女着青、黑两色。  服饰:衣着旧时,境内官绅富户多以绫罗绸缎、细纱、皮毛等为四季衣料,中等人家多用官纺纱布,打工耕作的贫寒之家则以家织土布缝制衣服。解放以后,差别大大缩小。  服式:成年男子,冬穿大襟棉袍,外罩大褂,做工耕作者着短衣短袄;夏穿士林布长衫,内穿白色对襟小褂,贫者着对襟土布短褂;春秋两季夹袄夹袍夹裤,裤大腰扎脚,做活的人加绑腿。少数官绅冬穿貂皮长袄,夏穿绫罗或纺绸长衫。成年女子分两节穿衣,冬上着旗袍式长褂,内穿大襟小袄,下着长裙,内加套裤(无腰裆的棉裤筒),老年妇女为大腰扎脚棉裤;春秋两季多为夹衣,长幼四季皆以长布裹足。儿童多穿扎花布料的大襟或对襟褂袄,春秋为夹衣,夏季穿背后开叉的连体衣,俗称蛤蟆皮,或只兜红兜肚。    服色:男子春秋和冬季多为蓝、黑两色,夏尚白;妇女则着花布衣,城镇为印花布,乡村则是扎花布(蜡染印花),蓝衣白花,也有土染色布,老年妇女着青、黑两色。  解放后,一般城镇青年兴穿新式服装,男尚中山装、学生装,女兴列宁装,服色多为蓝、灰、白等素色。六、七十年代,青年人时兴黄军服。80年代,服装变化大,先是牛仔服、西服,后又行健美服、绷服;冬季由风雪衣、呢大衣到羽绒服、皮夹克。服装花色五颜六色。    鞋帽清末民国间,老年男人平时戴黑色小圆帽,或瓜皮小帽,也有戴毡帽的,冬季戴老头帽(俗称抹虎头帽),有钱人家戴兽皮绒帽;青年人戴礼帽或毡帽;妇女多戴头巾,因年龄分花、黑两种,老年妇女四季均戴风帽(冬棉夏单);儿童御寒戴兽型童帽,解放初兴“解放帽”。六、七十年代,年轻人喜戴黄军帽,长者则喜鸭舌帽。80年代,风行各种旅游帽,冬季兴戴绒线编织的保暖帽。  解放以前男子多穿浅帮圆口布鞋,讲究紧脚,穿鞋往往要借助鞋拔子,穿上脚要前后翘起,如船型。鞋多为手工制成,讲究硬实、合脚。妇女鞋型有别男子,为浅帮尖口,鞋面鞋尖多绣有花纹,俗称绣花鞋,因年龄长少分素艳两类。童鞋多为兽型,或虎头鞋,或兔鞋。50年代,鞋型略有变化,开口大,兴穿大口鞋,后又兴穿带舌大口鞋,70年代中后期,农村兴家做松紧口布鞋,城镇始兴皮鞋。80年代,各种新颖款式的皮鞋,旅游鞋,为本境城镇青年所喜爱。袜子,50年代前,城乡居民穿的多为布料缝合成的家做袜,后渐为纱织袜取代,六、七十年代始有人穿晴伦、尼龙袜,并逐渐普及取代纱袜。    发式、饰佩旧时老年男子多剃光头,俗称葫芦头。儿童剃寿桃头,屎刮头,娇惯的小孩后脑勺还留有一撮毛,俗称“骚毛子”,青壮年男子多剃分头、俗称“二分头”、“小分头”;妇女束发梳髻、纳网、别簪,俗称“粑粑头”,未出嫁姑娘脑后留独辫,额前留毛,解放后兴剪短发扎小辫,妇女放髻剪短,俗称“披头装”、“二道毛”。老年妇女仍梳髻。80年代,男女发式,多凭喜好各取款式,追求新异。  旧时富家女子则多以玉石、银质首饰饰佩,上年岁的人(特别是老年男子),腰间裤带多扣玉佩,或玉环,或玉兽,儿童戴项圈、手镯,娇惯的小孩还戴有胸锁,均为银质,有的还佩脚铃,以避凶邪。  特殊服饰婚服:民国以前,本境新郎多穿黑布长袍马褂,有钱人家用洋布和纺绸为料,一般人家多用家织土布染黑染青而成。头带黑色瓜皮小帽,顶佩红珠,脚穿千层底黑布鞋(必须新娘所做,新婚当日亲戚、四邻、街坊,能从新郎的脚上看出新娘的针线工夫。)。新娘上身穿大襟红袄红褂,富家多以绸缎为料,贫穷人家则以亲手织土布染红而成。下身着红裙或绿裙,脚穿绣花红缎鞋,头佩凤冠,顶红盖布。盖布四角坠结红枣。民国后,婚服略有变化,新郎头戴黑色大沿礼帽、帽沿佩红花或红翅羽,穿长袍或大褂,胸佩红绸扎成的佩花,衣料多用士林布,农村仍多以土布染制;新娘服饰变化不大,只是城镇的一些士绅和读书人家着旗袍,三河有少数人家始着西式婚礼服。80年代,县城和三河的一些青年人兴起西式婚服,但新娘着装,服色仍以红艳为主。    丧服:俗称老衣。本地又叫“三腰五领”;三腰为内裤、棉裤、套裤(女子为套裙);五领为内褂、小袄、大袍、大褂、青布大衫。家境贫寒的,就在一件衣服上多做腰领,合“三腰五领”之数。丧服多为青黑两色,也有白色。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9092c41f6b7ff7e4363a7b75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