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兜一圈之十七:镇远古城




离开肇兴侗寨,驱车到镇远古城住下。 在镇远下高速是很过瘾的经历,部分弥补了这次走山信锋路少的缺憾,后来游新藏,从高速下来去泸定,也没这儿盘旋多,不知道中国还有几个这样的出口。 古城的大街,路面用石块铺就,因为是新铺的,车辆行驶在上面轰轰作响,街上的小店铺一家紧挨一家,古色古香的公交车来往驶过,在米粉店吃的晚饭,和坐在旁边的当地老哥了解古城的情况,老哥颇为热情,指点说,晚上就在舞阳河边溜溜就行,明天白天去对岸的歪门邪道看看,还是不错的,道谢后,信步走到河边,但见河边一色的饭店,经营烤鱼跟酸辣鱼,凉风习习,对岸音乐声震天,夜景与凤凰不可比,沿着河边走到头,无法前行了,正在跳广场舞的妇女热情的指点道,往旁边的路往回走就能到大街上了,带着疑惑顺着这条路往回走,LP怀疑说,这条路跟河边的路是平行的,怎么能走到大街上呢?打开高德,果然有小巷跟大街相连,往小巷一拐,迎面是一个城门楼,原来是古北城门,被搞 旅游 、打古城牌的城市丢弃在新建的房子中间。 先上一张夜景。 查地图,和平村就在住的宾馆对面,先去看看。 镇远“和平村”旧址,即“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二日俘收容所(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会镇远和平村工作队)”旧址,原为国民政府贵州省第二模范监狱,占地面积6422平方米,东西宽77米,南北长83.4米,院墙高8米,正门临街,由前院和后院组成,有办公楼、卫兵室、礼堂、岗楼等建筑。因“和平村”具有重要的革命 历史 意义和国际影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和平村除原高大围墙基本保存完好外,其余大部分原建筑已遭拆毁,西、南两侧另建有妇幼保健站等单位用房。1986年8月起,根据康大川及谷川敏三共同回忆的和平村原有房屋建筑布局情况,重建砖木结构的双层单檐悬山顶办公楼及大门内两侧墙根的哑子室和米库两栋单檐单坡悬山顶平房,共计建筑面积336平方米。同时加修加固土墙斜撑式保尖四个。 “和平村”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二俘虏收容所的别名。1938年2月成立于湖南常德盐关,主要关押中国南方战场上俘获的日军俘虏。随着战局的变化,后迁至湖南辰溪,1938年12月迁至贵州镇远,1944年11月迁往重庆巴县,1946年4月撤销,在镇远的时间长达六年之久。 第二俘虏收容所在镇远期间(1938年12月――1944年11月),先后关押日军俘虏600多人。为建立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优待俘虏”政策影响下,收容所的管理人员以耐心的态度善待日俘,不但设法改善日俘的生活,还为日俘安排文娱活动,使战俘们逐步从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中醒悟过来燃樱。1941年,在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副主任-、军政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等人的推动下,由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池田幸子夫妇组织收容所中觉悟了的日军俘虏成立“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和平村训练班”(后改为“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和平村工作队”),到前线开展反战宣传,瓦解日军士气,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 镇远“和平村”(第二日俘所)旧址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国民政府军政部俘虏收容所,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 历史 见证,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观完和平村,回宾馆取车,在宾馆的院子里看到一辆车顶装有探头的桑塔纳停在旁边,司机座上一个年轻人在笔记本上忙碌着,询问,年轻人答是百度的,在输数据呢,原来,地图经常能更新,就是他们的功劳。 退了房,开车经新大桥去舞阳河北岸的 旧府城,在教育局旁边找到了停车场,停车场出来就到了兴隆街,街上是网上常见的镇远古城街景。 原来以为镇远古城就应该是这样的马头墙联排式的建筑,在参观了镇远博物馆并跟当地的老人交谈后才知道,不是的,原来舞阳河边也是吊脚楼,后来,不知道是滑段晌谁的主意,把河边的房子都给拆了,建成了现在成为镇远主要建筑的马头墙联排楼,好在山坡上还有一些没有拆,就是当地人指点我说的“歪门邪道”,随后,我走进了“歪门邪道”,看的有滋有味。 镇远 历史 悠久,自秦昭王30年(公元前277年)设县开始至今已有2281年的 历史 ,其元代清代为道、府所在地达700多年之久。 古城中还有很多古老的建筑,原本气势恢宏的孔庙由于修了幼儿园只剩下两个侧门,一边写着义路一边写着礼门,十分孤独的看着孩子们进进出出,邹公祠的黑漆大门敞开着,一对石狮极为威武的蹲在大门的两侧,这是建于清代的一处建筑,三面风火墙一面石牌坊组成了一个院落,现在是镇远博物馆。 从镇远博物馆出来,抬头便看到石屏山。 石屏山面城一面的北山,像一个大屏风,竖立在山中。石崖绝壁高千仞,得名“端直苍阔如屏风”。 从边上的小巷,我们走上了歪门邪道。 镇远古民居既有江南庭院的风貌,又有山地建筑的布局,这种江南与山的的完美结合,使镇远的民居建筑的布局,这种江南与山地的完美结合,使镇远的名居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其中“歪门邪道”是镇远的民居建筑中独具特色之处。 镇远古城古巷道狭长幽深,其结构错综复杂,有石牌坊巷、四方井巷、复兴巷、仁寿巷、冲子巷、米码头巷、紫宝阁巷、陈家井巷。这些交叉衔连、互相达通的巷子,组成了镇远古城生生相息的血脉。古井遍布全程、形状各异、有圆有方。有的形如猪槽,有清澈见地的自然浅井,也有深达余丈的吊井。较有名的四方井、猪槽井、琵琶井、陈家井、园觉井、南门沟味井等。古井春夏秋冬盛泽不涸。 镇远古民居把中原四合院的原型,搬到山上改造成山屋,吊脚楼、回廊等多种形式的山庄式院落。既重现了江南庭院的风貌,又体现出山地建筑的布局;既有堡垒式的森严,又兼有商贾大户的豪气。这些建筑是木石结构的完美结合,小处可见精雕细刻的花草鱼虫,大处则显出挥洒自如的豪放,它们是明清时代“西南都会”人们安居乐业的真实写照,又表现出商人财源通达的商业理念。江南与山地的完美结合,使镇远的民居成为 中国建筑史 上的奇观。 镇远的 民居建筑 中最绝的就是“歪门邪道”了。凡开在小巷道旁的各家大门绝不会与小巷平行或垂直,小巷也决不与大厅正对,而是有意地将门的朝向转一个角度,斜斜地对着街道,即所谓“邪”(斜)道。老住户们说这“歪”与“斜”是遵从 风水先生 的说法:“以南为尊”是一种富贵之相,又能“财不露白”。 镇远的巷子,有北京胡同的幽静而无循规蹈矩的刻板;有江南巷子的水乡秀色,却又没有平坦无坡的布局;有重庆"山巷子"的风格,但又无城市喧闹的气氛。概括来讲,爬坡上坎、拐弯抹角,这是依山就势的必然结果;巷中有巷、巷中有井、巷下有沟,这是给排水的需要;巷对码头、巷通驿道,这是商业文明的显现。 从这个巷子出来,就到了码头。 从码头顺兴隆街先往东再往北,就到了祝圣桥, 当地人称“老大桥”。位于贵州省镇远县城东中河山,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桥上建有八角亭曰魁星楼,有冯玉祥的“还我河山”手迹。说到这座桥,还和张三丰有关。据说,修这座桥的时候,给桥墩下脚就碰到了难题:河底淤泥太厚,挖不到底。众石匠苦苦思索,无有良策,工程停下多日。张三丰见了,却哈哈大笑,说:“基脚挖成这样,已经行了,只是差一样东西垫在下面。”张三丰找了个竹篮,去到街上买了一篮豆腐,晚上来到桥基地方,往每个基脚坑里撒了一些豆腐,口中还念念有词。第二天,众人出工来到工地,往基坑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原来基坑底是整块的大青石,稳稳当当。就在青石上砌上了桥墩,所以镇远人都说祝圣桥是张三丰用豆腐垫的底。 过了桥,右边是青龙洞, 青龙洞背靠青山,面临绿水,贴壁临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翘翼飞檐、雕梁画栋。这些古建筑依山因地,与悬崖、古木、藤萝、岩畔、溶洞天然合成,融为一体,真是巧夺天工。既有临江远眺的吊脚楼,也有恬静幽邃的寺院禅台,有朗朗书声的学子院,更有锣鼓喧天的戏台,集天下山水楼阁荟萃为一方。 1988年,这个古建筑群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古建筑群落中距离城市最近,同时又保持了山水园林本色的一处古建筑群,与甘肃麦积山、山西悬空寺并称中国古代三大“空中古建筑”。史载,距今600多年的明洪武年间,这里便已形成与现存建筑群相当的规模,“明郡守黄希英建,工部郎中赵之绪购藏经,构层楼以贮之。” 天下名山僧占多,中国佛教、道教胜地一般都在大山深处。由于强调个人的修行,所住的地方偏僻些,便于信徒放下俗念修养性情。但青龙洞的宗教建筑则不同,熙熙攘攘的古老街市就在它们的河对岸,世俗生活的气息不时飘过河来。即使是这些宗教建筑所在的中和山,其宗教的纯粹性也受到了挑战,在中和山腰宽40米、高约60米、长约300米的狭长悬崖地带,集中了佛家的禅院、道家的寺庙、儒家的书院、商业会馆,可谓集释道儒俗于一体。青龙洞佛道开山祖师可谓用心良苦:与俗界为邻,想保持内心的宁静很不容易,而一旦做到了,对宗教的感情就深入灵魂。 踏上祝圣桥,去看青龙洞,不想,在维修,不开放。 站在桥上,往东眺望一番,回到桥头,问当地人,往前能不能上高速?答不能,方向反了,只得驱车穿越狭长的城区,上S25转S30再走G56奔梵净山而去。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8caacda3187d83ed9fe0062e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