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陈世美一直不肯和秦香莲相认?


陈世美与秦香莲的故事有好几个版本,题主所说郭德纲老师的评剧《包公铡驸马》应该套用的是京剧《铡美案》的故事大纲,虽然,这个故事从头到尾都是虚构,世上本无''陈世美'',但陈世美''负心汉''的大名却能够流传千古。在包拯苦劝之下,陈世美依然不认发妻,实在是因为他''渣''的彻底。

我们先简单梳理一下陈世美的生平:陈世美,湖北均州人,家境贫寒,娶妻秦香莲,上有年迈父母,下有两个黄口小儿,历经十年寒窗,为求得功名赴京赶考,一去就是三年,期间音讯全无。三年后,陈世美家乡出现荒灾,父母相继饿死,走投无路的秦香莲带着一双儿女进京寻夫。
经过漫长的跋涉,秦香莲终于在京城找到陈世美,结果发现,丈夫不仅好端端的活着,还中了状元娶了公主,成为当朝驸马爷。飞上枝头的''凤凰''陈世美坚决不认发妻,秦香莲苦等三载,换来的却是一句''一无证来二无见,你叫我相认为哪般?''包拯看不过眼,决心伸张正义,故事就此展开。

看完了陈世美的简历,有没有发现槽点,上下五千年,陈世美的人渣纯度至少能排到前十,下面细细分析一下。
陈世美家庭条件艰苦,父母将他抚养长大,想必也是费了一番苦心,好不容易,儿子大了,博得了功名,陈世美的父母却没有过儿子一天的福。因为,陈世美从进京的一刻起就''失联''了,赡养费没有,精神关怀没有,以至于父母在家乡饿死,陈世美都没有为其守灵安葬,此谓之''不孝''。
陈世美与秦香莲膝下有一儿一女,陈世美寒窗苦读,自然也无太多精力去照顾孩子,等到去了京城,更是妥妥''丧偶式育儿''。陈世美的两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没有享受过父亲的关怀,抚养费也一分都没得到过,面对两个年幼的孩子,陈世美还配做父亲吗?当然不配,不养不教,此谓之''不慈''。

陈世美在家时,秦香莲相夫教子,侍奉公婆,让他可以无后顾之忧,一心研习学问。陈世美离家后,秦香莲一人操持家务,无怨无悔的付出。面对这样一个对自己不离不弃的女人,陈世美无动于衷,一心向往荣华富贵,隐瞒已婚身份,主动迎娶公主。对家人、对发妻、对公主,谎言滔天,此谓之''不忠''。
陈世美不仅赶走了找寻自己的妻儿,还妄图斩草除根,他派驸马府中的武士韩祺在城郊外的古庙中找到妻儿,计划将之全部灭口。韩祺找到秦香莲母子,却发现这三人并不是恶人,而是陈世美的妻儿,善良的韩祺既不愿意杀害无辜之人,又不想违背驸马爷的命令,无奈之下,挥刀自刎。陈世美让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家臣韩祺去行此丧尽天良之事,此谓之''不义''。


父母无辜,得不到陈世美的奉养饿死于家乡;秦香莲无辜,无悔付出半生却等来了一句''不相认'';儿女无辜,生下他们的父亲暗中计划杀掉自己与母亲;韩祺无辜,善良忠厚的他被命令充当主子的黑手,背锅还偿命;皇姑无辜,一个尊贵骄矜的公主却被虚伪的''状元郎''骗得团团转。这一切,根源于陈世美的虚荣、狠毒、狡诈、薄情,此谓之''不仁''。
如此一个不孝、不慈、不忠、不义、不仁的禽兽,又怎么能用人类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呢,又怎么能指望他听劝,认下秦香莲呢。所以,陈世美选择''不相认''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接着看故事的后半段,秦香莲在古庙中亲眼目睹了韩祺的死亡,鲜血最能让人清醒,本来打算就此罢手、返乡生活的秦香莲被激起了斗志,她拿起韩祺留下的钢刀,回到京城中,直奔开封府,发誓讨回公道。
包拯接待了秦香莲,出于正义感,他决定帮助眼前这个被抛弃的弱女子。他一边让秦香莲写上告的状子,一边命人施计将陈世美骗到了开封府。经过之前的一顿闹腾,陈世美早已有所防备,他出发时带上了皇帝御赐的尚方宝剑。

为了保护秦香莲母子,陈世美只能说自己是个未婚的书生。现在,如果当着包公的面,认下秦香莲母子,那无异于犯了欺君之罪,不仅自己性命难保,更会株连九族。 陈世美不愿意放弃功名利禄。一旦与秦香莲相认了,就算能逃过一死,其它的罪责在所难免。而且陈世美的状元之位也必然会被剥夺,永不录用,一生皆为平民,功名利禄从此烟消云散,这个打击对陈世美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8b55675687276df4304a452b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