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节日传说的来历


满族的主要节日及传说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虫王节:六月六,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开山节:满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后,或农历9月中旬(具体时间不定)为采集草药获得丰收而进行的祝福活动。在过去东北满族村落中每年开山节都要面对长白山,进行祝福祷告,感谢山神给予采药人的丰富恩赐,再这一时期采到的人参则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龛中。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族介绍
  满族,旧称满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通古斯民族中最大的支系。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其中居住在辽宁的人口最多。此外,河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台湾及北京等共34个省区均有广泛的人口分布。
  满族历史悠久,据推测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时期。肃慎、挹娄、勿吉、

  满族传统节日综述  满族的先人女真人是游猎民族,历史上形成了许多与生产生活有关的节日习俗以及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建立八旗制以后军政合一,政治和军事又成为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批与军政相关的节日和纪念日。清初由于某一历史机遇而使满族人大量移居关内,以北京为中心而展开各种活动,其活动规模之巨。清中朝以后八旗兵主要驻守在城镇,市井生活又成为这些满族人生活的常态,大量屯聚在农村的满族人又以农业为主,农事节日又成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重要内容。满族在北京及内地二百余年活动的影响已渗透于文化肌体细胞深处,与汉族文化融合的无痕无迹,很难分清。但深而究之,还能发现一些满族对节日发展的贡献。现综述如下:  春天的节日(共六个)  春节  满族人未进关之前,有三大节日:“元旦、冬至、万寿庆辰,为三大节日,天聪以来就制也。”①其中的“元旦”就是现在的春节,满语称“阿涅业能业”。满族农家“忙年”从腊月初直到除夕,约一个月的时间,“忙年”包括淘年米、杀年猪、做豆腐、打年纸等一系列活动内容。北京城区有一首歌谣,生动地表述了“忙年”的情况:  二十三,糖瓜粘,(祭灶王爷)  二十四写大字,  二十五扫房土,  二十六煮年肉,  二十七杀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蒸供花)  二十九贴道有,  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二十三,糖瓜粘”,(祭灶王爷)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这天有灶王爷上天之说,祭灶要用“关东糖”。“二十四写大字,”大字是指贴影壁墙上的“戬谷”二字,是尽善的意思,通俗的解释为吉祥如意。“二十九贴道有”满族家庭非常讲究“二十九贴道有”道有是一种互相借笔而套合而成的联体字,属民俗书法。如买卖人家写的“招财进宝”“黄金万两”或一般人家写的“百福图”等,当然也包括贴对子、春条、挂笺。满族的挂笺是以五色纸手工剪成,或用刀子刻成镂花纹图案,花纹中有文字可用汉字,也可刻满文,都是“福”“寿”等吉祥文字。  北京城区和郊区的满族春节有自己的特色,由于西郊外三营、圆明园八旗、香山健锐营八旗、蓝靛厂外火器营八旗,均有独立营房,均离城又远,又是从城内分出来的,所以过春节有自己的特色。“忙年”与城内一样,三十晚上吃饺子也是一样,但当地满族人把饺子叫“煮饽饽”,据说是“饽饽升起”之意。不同的是初一到初十的安排,因为外三营的满族人,大年初一后要和城内的人走本家、走亲戚,所以由初一到初十均有讲究。在北京海淀区蓝靛厂外火器营,该营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有各种营房、官房1700多间,营房平面布局呈船形,有高大的营墙和护营的河环绕,内有大小胡同60多条,自成体系。由于该营建营较晚,所以与城内护军八旗、圆明园八旗、健锐营八旗在人员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是著名的满族、蒙古族聚居区,二十世纪初这里曾是满族自治村,八十年代曾建有满族文化站,在收集整理满族文化方面作了许多工作。外火器营由于在郊区,又是一个自成体系的营房,除了“忙年”与城区一样外,在正月里由初一到初十均有特定的称谓和相沿成习的娱乐、祭祀、饮食、禁忌的内容,具有极强的人情味。每当与营房中的老人座谈时,他们均会眉飞色舞地说:“那叫个热闹!”  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烙饼摊鸡蛋。  初四在家吃折箩,初五开张听喜歌。  初六上街把穷扔,初七街头看后生,  初八顺星初九蚕,初十祭石保平安。  2.元宵节  云宵节又叫“上元节”,清代例从正月十三开始,至正月十七止,历时五天。正月十三日为“上灯”;正月十四日为“试灯”;正月十五日为“正灯”;正月十七日为“罢灯”。外火器营八旗因在郊外,元宵节有自己的特色。  满族元宵节第一特色是重内亲。由于都在营房内生活,所以这五天是孩子到姥姥家找舅舅的时候,到了姥姥家,名叫“娇哥儿”,舅舅要给外甥糊灯笼。有句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舅)旧”。灯节时除了商家要买灯外,儿童们手提灯笼满街转是一盛景,而从灯笼上显示的是舅舅的手艺,这是孩子引以为自豪的。八旗兵在灯节期间很多人都要当差,不能与家人逛灯,未成年的小舅舅就成了小孩们的伴侣。  满族元宵节第二特色是烧火判。外火器营中最让人感兴趣的就是中元节西顶庙内的烧火判。所谓的“判儿”就是传说的阴曹地府的判官,在此“判儿”空心,用泥制成,约有一人多高的坐像。晚上在此判官肚内升火,使之五官七窍能喷火,火焰四射、通体通红、蔚为壮观。据柏宇编著的《中外节日纪念日大全》一书记载:古代满族元宵节没有灯笼,只是然松树明子,举火把庆祝。传说女真人有一女子,听说长安城有宫灯,非常向往,便女扮男装,驱马赶赴长安。到了长安城不料被卫兵抓进宫里当了宫女。三年后,她也学会了做宫灯,便请求还乡。临走时,皇上送一个宫灯给她带回长白山。从此以后,满族过元宵节便有了各式各样的灯笼。⑤  满族元宵节第三个特色就是大街上吃结缘饭。正月十六日中午以胡同为单位邻里一起聚餐,“十五不圆十六圆”。男人们灯节期间要当差,十六日中午可以回家团圆会餐,非常热闹。这一天在外当差的均可以回到家中和邻里们一起吃饭。旗兵们每家均有二三亩茔地,一般是委托当地农民代种,年终送些杂粮。各家把有特色的杂粮拿出来,当街熬粥,与各当差的旗兵从外面带回的食品与大家分享。有仗一起打,有饭大家吃,过田野外军营生活,不忘职责,在这一天体现得很明显。面对着庙前的判官,人们说:“争什么,论什么,命都是阎王爷的,哪个是自己的。”这一句把上元节供“火判”的道理点了出来。上元节是天官的生日,只有露天吃饭天官才能看得见,旗人常说:“你知、我知、天知。”这一句又把正月十六日吃的吃长安街宴的道理点了出来。在营房内是邻居,到战场上就是战友,要共同生死患难,所以要吃结缘饭,又称长街饭、营房饭。十六日晚上当差的旗兵们才能和家人一同看灯,高潮已过,灯虎不多均以打完,老人们把这叫做“残灯末庙”。十七日晚上就落灯了。  满族元宵节第四个特色是正月十五在夜里男人们去当差,妇女们可以成群结伙走百病(冰)。满族妇女是大脚,穿花盆底鞋,为的是踩在雪地上不会把鞋面上的绣花弄脏,因此又叫“雪地走”。至今辽宁仍保持穿花盆底鞋赛跑的游戏,名曰“雪地走”。城内妇女讲究走到城门,摸到门钉,谁能在黑暗中摸到门钉,就认为是可生贵子,而外火器营的妇女,只是走过长河上的长春桥就认为可以消灾了。  旧时满族农村还有请笊篱姑娘的习俗。《凤城县志》记载:“茅姑,即是紫姑,俗称笊篱姑姑。正月十五晚间。小儿女截双柳枝为足,缚横木为臂,续以笊篱为头面,头簪彩花,身披红袄,扶令骑扫。一女童持香三柱,拽扫重于前,为茅姑来,既抱立床间,把持两足,前没香儿,令向磕头。如问年有几分,既以磕数为算。或是日,为绣小鞋,置墙隙,如后失去,为茅姑领受,可有精巧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宾曾来一满族歌舞团来京表演“笊篱姑娘”舞蹈。舞者手举柳条编笊篱,上蒙一张画有女人脸的彩纸,且歌且舞,忽而以笊篱当面,忽而以笊篱为舞具,伴以拍弹笊篱之声,很有民族特色,受到京城满族的欢迎。  农村的满族屯户或给王爷贵族守坟的坟户,不能进城观灯,于是每逢灯节要在室外、厂房、马棚、井台等处燃起灯火,以豆面或荞麦面制灯碗,黄昏时陈送到祖坟墓地,给祖先神灵照明,俗称送灯。有的地区还用荞麦面制成十二盏灯碗,标上月份记号,每灯碗置一粒豆,放入馅内蒸煮,碗内豆涨者为涝,不涨或小涨者为旱。不管城内城外,十五当天要吃元宵,十七要吃面,以应“张灯元宵落灯面”之谚。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884410d61b8d59032e0cff13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