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神的由来和传说


春节,庄户人家就在锅台旁供一张灶王爷的像,说他是“一家之主”,是掌管一家祸福的神。相传很久以前,有个人叫张腊月,娶了个妻子叫丁香女,生得聪明贤慧,十分可爱,只是成婚几年没生儿女。为了这,张腊月觉得心里凉冰冰的,不是个滋味儿。  丁香女的表妹叫王海棠,相中了张腊月,偷偷对他说:“只要你休了丁香女,把我娶进门,不出三年我给你生个小儿郎,他跑到这边叫声爹,跑到那边叫声娘,你说这样强不强?”张腊月看着如花似玉的王海棠,眼皮都不眨了。忙不迭地说:“强!强!强!”  张腊月果然休了丁香女,丁香女哭肿了双眼,伤透了心。张腊月冷冰冰地说:“别哭了,哭死也没有用!”丁香女望着这无情无义的负心郎,把眼泪一擦,胸脯一挺,说:“好吧,我走!”张腊月得意地问:“丁香女,你说吧,想要什么东西?”丁香女说:“别的东西我不要,只要一辆纺线车,一辆破车,一头老牛。”这点东西张腊月根本没放在眼里,一口答应了。  丁香女将纺线车装在破车上,抚摸着拉车的老牛说:“老牛啊,你拉着我走吧!拉我到个好埝(方言,地方的意思)儿里,我好草好料喂着你;拉我到个孬埝儿里,我可就没法养活你了!”  老牛象听懂了似的,拉着丁香女走啊,走啊,来到一所破窑前停下。丁香女往破窑一打量,看见墙根下有一支金簪闪闪发光。丁香女急忙拾起金簪,往北一晃,北面“刷”地立起一座楼房;她又往东一晃,往西一晃,东楼、西楼也都立起来了。丁香女十分高兴,就在这里安下家,支起纺线车纺线,靠卖线过日子。  再说张腊月见丁香女走了,不由得心花怒放。他兴冲冲地来到表妹家,进门就说:“表妹,丁香女被我休了,咱俩快拜堂成亲吧!”两个人正亲热呢,突然家人跌跌撞撞跑来,慌慌张张地说:“老……老爷,不好了!家中失火了!”“啊?!”张腊月一惊,匆匆跑回家一看,所有家产化为灰烬。他生活无着,只好去投奔王海棠。谁知王海棠翻脸不认人,恶声恶气地说:“哼,真是赖蛤蟆想吃天鹅肉!你这个穷光蛋,让我嫁给你去喝西北风啊?滚!”  张腊月一听,气得浑身颤抖,指着王海棠愤愤地骂道:“你,你这个贱货,你好狠心啊……”话没说完,忽然觉得眼前象蒙上了一层黑布,气火攻到眼里,什么也看不见了,两手摸索着,哭喊着:“我的眼,我的眼啊……”王海棠根本不理。  张腊月这时想起了贤慧、善良的丁香女,又悔又恨,呼天号地大哭一场,只好离开王家,沿街乞讨。  丁香女喜欢吃面条。这一日她做好面条正要吃,忽听外面传来讨饭的叫喊声。远听象丈夫的声音,近听更象丈夫的声音,急忙跑到街上一看,只见张腊月双目失明,穿得破破烂烂,走路踉踉跄跄,手持打狗棍,正摸索着沿街乞讨。善良的丁香女见他落到这般光景,不由心中一阵酸楚,把过去的怨恨全忘了。她不言不语走上前去,拉着张腊月的打狗棍,把他领进家,盛上一碗面条,拔下头上的金簪插在碗里,递给他说:“快趁热吃吧!”  张腊月双手捧着香喷喷的面条,长叹道:“唉――自从休了丁香女,从没吃过这么好的面条!”丁香女问:“你吃的谁的面条?”张腊月光顾狼吞虎咽,没顾得上答话。忽然,他“哎哟”一声,从嘴里吐出一支金簪说:“这块鸡骨头,把我好硌!”说着,“当”一声把金簪扔到地上。丁香女摇摇头:“唉!真是生就的穷骨头。我给你插上一支金簪,你倒当成了鸡骨头!”  张腊月听了这话一愣怔,他越琢磨越觉得是丁香女的声音,急忙问:“你,你是谁?”  “我,我就是被你休出门的丁香女啊……”丁香女呜呜地哭着,再也说不下去了。  张腊月听着丁香女揪心的哭声,越想越羞愧,觉着无地自容,悲怆地喊道:“我好糊涂啊!”猛地站起来,“砰!”一头撞到坑沿上,立时气绝身亡了。  丁香女见张腊月死了,悲悲切切地把他安葬了。为了纪念他,找人给他画了一张象,挂在锅灶边。有人问他:“这是谁?”丁香女说:“这是当家的。”  后来,人们为了记取这一惨痛教训,都学着丁香女,把张腊月的画像挂在锅灶旁边,称他是当家的,并在画像上方贴一横匾,写着“一家之主”。时间长了,就把他叫成“灶王爷”了。

灶神之起源甚早,商朝已开始在中国民间供奉,及周礼以吁琐之子黎为灶神等。秦汉以前更被列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门神、井神、厕神和中溜神五位神灵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 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们饮食,赐于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神的职责,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灶神左右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之后再向玉皇大帝报告。十二月廿四日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做所为的日子,又称"辞灶",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谢灶之期也分阶层,关于何时谢灶,中国民间有所谓“官辞三”、“民辞四”、“邓家辞五”,又称:忘了辞五,别辞六,就是说,二十三、二十四没辞,就辞五,但千万不要辞六了。“官”指官绅权贵,习惯于年廿三谢灶。“民”指一般平民百姓,会在年廿四谢灶,“邓家”即指水上人,会在年廿五举行。但是中国民间百姓大部分会选择年廿三谢灶,希望有贵气,取其意头。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黏的东西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猪血糕等,总之,用这些又黏又甜的东西,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让他回上天时多说些好话,所谓“吃甜甜,说好话”,“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一般家家户户都贴年画灶君,两边贴有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上天去多言好事,下界回宫降吉祥】。另外,黏住灶神的嘴巴,让他难开口说坏话。也有人用酒糟去涂灶君称之为“醉司命”,意思是要把灶神弄醉,让他醉眼昏花,头脑不清,以使少打几个小报告。因此,祭灶神象征着祈求降福免灾的意思。在祭灶君之时,摆齐供品,焚香祭拜,接着第一次进酒,此时要向灶君诚心祷告,完毕后再进行第二次进酒,进第三次酒之后,将旧有的灶君像撕下,连同甲马及财帛一起焚烧,代表送灶君上天,仪式便顺利完成。而焚烧一个用篾扎纸糊的马,是作为灶神上天的坐骑,还要准备一点黄豆和干草,作为灶神和马长途跋涉所需的干粮、草料。此外还要焚香、叩首,并在灶坑里抓几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并喃喃叮咛:“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平安”之类的话,送走神明后,可别忘了正月初四(一说除夕夜)把众神接回来,此之谓“接灶”或“接神”。接灶神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重新贴一张新的神。灶神之职原是主管人间的饮食制作。约在东晋前,灶神又有了监察人间罪恶,掌握一家寿夭祸福的职能。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的《微旨》称:“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大约成书于元明之际的《东厨司命灯仪》中有句称,“灶神职重,秉下民倚伏之权”,“在天为七元之使者,递日奉万事于宸庭”,“迭主阴阳,虽善善恶恶,均在修为;然是是非非,必恭记录”。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7932238651e46c61163166d8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