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洞庭湖的诗句有哪些


千百年来,“八百里洞庭”一年四季那动人的景致、承载着深厚人文记忆的岳阳楼、以及洞庭湖美丽的传说吸引着一波又一波的文人墨客来到这里。
洞庭湖的潋滟的波澜和壮丽的景色、恢宏的气势与浪漫的柔情激发起诗人们的无限情思,他们抑或泛舟洞庭,抑或登上岳阳楼鸟瞰洞庭,抑或抒发他们的诗人情怀。
还记得那句“白银盘里一青螺”的诗句吗?对,他就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洞庭湖写下的,那平静的洞庭湖面,明净、澄澈的洞庭秋月,湖中的君山,都给诗人刘禹锡留下了无比美好的印象,于是他写下了这首《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历来描写洞庭景色的诗文很多,李白寄情洞庭湖时写名句“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杜甫登上岳阳楼眺望洞庭湖时写下“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千古名句。
前有经典诗句,所以别出心裁地展现洞庭湖的风光,还真是需要匠心独运的,也是很具有挑战性的一项工作,要写得别开生面是十分不易的。
诗人刘禹锡这次来观赏洞庭湖的风光,正是在一个清秋月夜,而且是风平浪静的时候。秋夜是最明朗的,秋月是最皎洁的,秋水是最平静的,所以此时呈现在刘禹锡眼前的洞庭湖风光,是一片宁静、祥和的湖光月色了。
尤其是洞庭湖上空的月色,以一种明净、清澄的美、一种清莹、透明的美呈现在诗人的眼中。这首诗将洞庭湖与秋月描写得极具想象力,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妙想,并在众多描写洞庭湖的诗歌中脱颖而出。
为什么说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别开生面,很有特色呢?首先看一下标题和通俗易懂的诗歌内容就可以知道:说明诗人选择的角度是遥望,而且诗人选择的时间是夜晚,这样可以把广阔的洞庭湖风光尽收眼底。

还有一点就是诗人着力描写洞庭湖的湖光和山色,将平静的洞庭湖比喻成白银盘,将洞庭湖中的君山比喻成镶嵌在白银盘里的一枚青螺。诗人以一个收放自如、别出心裁的比喻,将洞庭美景呈现在人们眼前,非常具有艺术表现力。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开篇两句是说,秋夜的明月清辉洒在澄净的洞庭湖面上,湖面平静无风,犹如一面未经打磨抛光的铜镜。

开篇两句展现的是这样的画面: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合,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尤其是第一句这个“和”字,就像是画龙点睛一样,一下子把洞庭湖水天一色、空灵飘渺的景象勾画了出来。
“和”字也将洞庭湖自然风光的美极尽可能地展现出来,天空中的月面和洞庭湖之间有着遥远的空间和距离,但是月光将两者勾连在一起。
月光洒在湖面上,湖面倒映着月光,波光粼粼。澄澈的湖水与皎洁的月光交相辉映,水天一色,这景象空灵、缥缈,诗意呈现出宁静、和谐的境界。

第二句中,诗人描绘了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的景象,此时的洞庭湖远远望去犹如一面未经打磨抛光的铜镜一样。
铜镜就是古时候人们用铜做成的镜子,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新铸的铜镜表面虽然平整但不光滑,并不能照用,只有经过反复的擦拭抛光之后,镜面才会光彩照人。
诗人刘禹锡用未经打磨抛光的铜镜来比喻洞庭湖的湖面,是说洞庭湖风平浪静,安宁温柔,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这种朦朦胧胧的感觉,用来形容月夜下的湖光,真是恰如其分。

如果说第一句是对湖光与秋月的简单勾勒的话,那么第二句则是对湖光与秋月的浓墨重彩的渲染,这种渲染将湖光与秋月交相融合的诗意完美地升华了。
因为洞庭湖风平浪静、波澜不惊,所以湖光和秋月才能交相融合、交相辉映。试想一下,如果洞庭湖湖面上风不平、浪不静,那么湖光与秋月也就不会呈现出安宁温柔的朦胧美了,也就不再是两相和的景象了。
诗人置身于湖光与秋月之中,他体验着洞庭湖自然风光的美好。诗人有一双发现美、寻找美、欣赏美的眼睛,在这远离城市喧嚣的洞庭湖畔,在平静、和美的湖光与秋月下,诗人在用心感受自然的美好、自然的力量。

美好的事物并不遥远,只要用心去感受,总会感觉到它的存在,因为洞庭湖就在诗人身边。诗人俯仰湖光秋月,远眺洞庭山水,这秋天的夜晚是有多美啊。
秋月当空,皎洁的月光将它的清辉洒在洞庭湖面,洞庭湖水愈加显得澄澈清净,洞庭湖中心的君山在月光的辉映下愈加显得青翠,湖光山色浑然一体。此时洞庭湖的月光、湖面、君山,三位一体,宛如一幅谐美的山水画。
闲补一笔,君山古称湘山、洞庭山,是洞庭湖中心的一座小岛,君山因洞庭湖得名。传说尧的女儿湘君曾在此处游过,后来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曾在此地追寻舜的足迹。屈原在《九歌》中称娥皇、女英为湘君和湘夫人,所以后来人们便将这座小岛改名为君山。这也是有关洞庭湖厚重人文印记的一个美好而浪漫的故事。

诗人刘禹锡在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就写到了君山。前文提到,寄情洞庭山水,描写洞庭湖风光的诗作不在少数。
所以刘禹锡如何巧妙地避开前人用过的体裁和语言,如何别出心裁地展现洞庭湖的风光,就很考验诗人的才情展现和艺术体现了。
此时,诗人的视线又从辽阔平远的湖面聚集到君山上。在皓月清辉的映射下,在洞庭湖水的环抱之中,远远望去,湖面澄澈明净,君山青翠欲滴。
诗人眼中的君山与洞庭湖,是如此的美丽,如此的相得益彰,就如同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镶嵌在一只錾刻精美的泛着光华的白银盘里,十分惹人喜爱。

在秋月皎洁、秋空明净的夜晚,洞庭湖以唯美的、浪漫的迷人身姿呈现在诗人眼前,这让诗人得到了美好的身心体验。
刘禹锡将这种体验融汇在笔端,他笔下的洞庭湖水变成了一件做工精美,工艺精湛的艺术作品。欣赏这样的一件工艺美术作品,能给人带来愉悦的美的享受。
洞庭湖的湖光就如同是银盘表面的光华,银光闪闪。细读这一句,将洞庭湖湖面比作白银盘,不管是两者的柔和程度还是两者的光华,都是那样的贴切。

我们在感叹自然风光的美好时,也不得不感叹诗人高妙的艺术手法,更感叹于诗句表现出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情思与韵致。
诗人眼中的洞庭湖,就好像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用来妆奁的铜镜,也好像是一件做工精美的极具艺术感的银盘,而被洞庭湖水环抱的君山,又像是一枚镶嵌在银盘中的青螺。
诗人以这样的情怀去描摹洞庭湖,将人与自然风光的关系表现得默契和谐,也将生活与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这也正是这首诗历久弥新,在经历了时光的洗礼后,仍然能焕发出新的光彩的原因,这也是让人们在读到这首诗后,一下子就被诗中那美轮美奂的洞庭湖风光深深吸引的原因。
如果说刘禹锡的这首洞庭湖诗歌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的话,我相信很多人会赞同这一观点的。因为在看似轻描淡写的诗句里,其实蕴含着诗人对洞庭湖风光浪漫唯美的描写,以及诗人寄寓在洞庭湖风光中的那一抹闲情逸致。

1、《望洞庭》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翻译】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2、《咸阳值雨》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翻译】
咸阳桥上细雨绵绵,像巨大的窗帘悬挂在天空,透过迷茫的雨帘可以看到江上的钓鱼船。这就像江南洞庭湖的春光水色,连那雨后的云彩也会飘到岳阳城的天。

3、《送梁六自洞庭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翻译】
在巴陵放眼远望洞庭的秋色,每日可见君山孤零零地飘浮在水上。我和你分别后就像难和神仙相遇一样,怀念的心绪如同这浩瀚的湖水一般悠远深长。
4、《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6f41134f4e539512afb7242b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