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和蜈蚣是死对头吗?


不是,这是传统的神话传说导致人们这样认为,按照这种理论,鸡和所有虫子都是死敌。
传说很早很早以前,蜈蚣和公鸡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那时候,公鸡的鸡冠是白色的,还配有一对鲜红的角,身披斑斓多色的羽毛,显得既雄伟又漂亮;而蜈蚣比现在的也大得多,只是长得很难看,即没有漂亮的衣衫,也没有鲜红的角,跟公鸡一比,寒酸多了。
有一次,天上的玉帝做寿,要地上的万物生灵上天朝拜。蜈蚣对公鸡说:“鸡哥哥,明天是玉帝的寿辰,大家都打扮的漂漂亮亮的,你看我这一副寒酸相,怎么好去见玉皇大帝呢?你有鸡冠,有漂亮的羽毛,角借给我吧!等我朝拜玉帝回来,就一定还给你。”
公鸡看在朋友的情份上,很慷慨地答应了。它忍着痛拔下了头上的角,鲜血一滴滴地流了出来,蜈蚣装上了角以后,面目焕然一新。
朝拜完玉帝,公鸡和蜈蚣又回到了人间,照理蜈蚣应该主动把角还给公鸡了,可是,它到水边照了照自己的身影,对头上的副鲜红鲜红的角特别喜爱,越看越漂亮,怎么也舍不得把角还给鸡哥哥了。它像逃债一样,今天躲着鸡哥哥,明天躲着鸡哥哥,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天天找鸡哥哥玩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公鸡看蜈蚣昧着良心,不守信用,非常气愤。这一天,公鸡火了,跑到蜈蚣家里,“角角角”地闹着要讨还它的角。蜈蚣做了亏心事,吓得浑身发抖,直往石头缝去,公鸡气得把蜈蚣的家捣了个稀巴烂,从此,蜈蚣就无家可归了。
年长日久,蜈蚣就以石头缝为家,身子穿石头缝挤压得又扁又小,向公鸡哥哥借来的鸡冠也退化成了一对小小的触角,模样也就变得比原来的更难看了。
它一见到公鸡,老远老远的就吓得腿发软,爬不动;而公鸡只要一遇上蜈蚣,也气得非吃掉它不可。从此,蜈蚣和公鸡就世世代代结成了冤家。

扩展资料
农村有句俗话叫做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这句老话对于鸡和蜈蚣来说,也是得到很好的验证,虽然说蜈蚣具有一定的毒性,但对于鸡来说这点毒性是没有一点伤害力,首先是鸡的羽毛很厚,相当于游戏里面的护甲指数很高,蜈蚣的大招对于鸡来说,最多能算个普攻。
鸡的血条是一丝一毫也不会掉的,加上鸡比蜈蚣要灵活上许多,分分钟就把蜈蚣给秒了,战斗力指数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农村老人也有说法是,尤其是大公鸡,只要是吃过蜈蚣的公鸡,就会变的很厉害,这种说法虽然没有什么根据,但鸡很爱吃蜈蚣,这点是肯定的。
蜈蚣虽然具有毒性,鸡是无所畏惧这种毒性的,鸡把蜈蚣吞食之后,经过自己的胃摩擦消化之后,就会变成营养丰富的蛋白质,而那些毒素没有通过血液,在胃里面也是一种有机物质的元素罢了,其实不只是鸡能够吃蜈蚣,像有的地方还将蜈蚣制作成为各种各样的美食佳肴,味道咸香。
对于蜈蚣体内的毒素,在胃里面是没有任何的威力的,也有人说鸡之所以叫鸡也是跟鸡的习性有关,因为鸡是一直饥饿的状态,白天是不停的在觅食之中,所以农村也有一句俗语叫做:“撑不死的鸡,饿不死的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公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蜈蚣

不是死对头,这是传统的神话传说导致人们这样认为,按照这种理论,鸡和所有虫子都是死敌。但是蜈蚣确实怕鸡。确切地说,凡鸡,蜈蚣都怕,不独怕鸡。蜈蚣是一种有毒的节肢动物,体扁,一般长达12厘米,头部金黄色,有一对长触角和一对聚眼。口器由一对大颚和两对小颚构成。躯干背面暗绿,腹面黄褐,分21节,节节有足,故也称“百足”。头后一对,称“颚足”有发达的爪和毒腺;最末1对向后延伸呈尾状。常栖息于腐木、石隙和墙缝之中,一般是昼伏夜出,捕食小动物,也螯人。但在盛夏时,无论昼夜,它都很活跃。在农家,有时白天气候炎热,雷阵雨将至,那潜藏着的蜈蚣常从屋楹掉下,四处乱爬。此时鸡母或公鸡一见就竞相扑捉啄食。鸡能解蜈蚣毒,在《广东新语》里,清代的屈大均早有记述。他说:“蜈蚣,短者也,其长者节节有足,是曰‘百足’。”它“性畏鸡,人见百足亟唤鸡,鸡未至而百足僵矣。”他还说,蜈蚣“螯人最毒。”甚至被蜈蚣接触过的食物也有毒,“误食之令人腹痛欲死,饮烧酒,或鸡肉羹亦可解。”潮汕有句民谚,说“蜈蚣咬,鸡母捂;钱龙(壁虎)咬起大厝。”也说明鸡能解蜈蚣毒。所谓“鸡母捂”是以鸡屁股“捂”住被蜈蚣咬着的伤口,就能将蜈蚣毒吸出来,化解消毒,使人安然无恙。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6b6f12a02654bbad657cba4c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