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皇帝和官员的帽子像斗笠 这个有什么含义吗


其一,清朝服饰,尤其是官服,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马蹄袖、披肩领等等服装配饰,既好似马蹄、弓之类的游牧民族标志,又不似汉民族的宽袍大袖,相反,活动更方便更具有实用性。满人入关改冠服制后,服饰大多沿用关外时候的模样,后来再慢慢改进的。其次,满人相比之汉人更重视“帽冠”而不是“头饰”。男女皆是如此。尤其有一点:前清时期满人男子的头发占头部非常少的一部分,后来慢慢增加范围才形成了晚清时期的“二分之一头”,前清时期就脑后一小小撮(= =)综上所述,以下关于设计原理的结论为在下一人之言,实乃本人推测,仅供参考:首先,帽子中间高,从侧面看是“弧形”的而不是平的,原因是人的脑袋是圆的……过去汉人都是蓄发的,男人头上有发髻,头的后面高出一截,包了头巾后后面明显就高一截,帽子也是一样,所以汉民族的官帽不管方的圆的椭圆的都是前低后高的形状。而少数民族男子没有这种发髻,所以我们看到元朝的官帽也是个倒扣的锅子型,很好的和人头的外形轮廓同步了(LZ有兴趣可以自行百度各朝代的官帽O(∩_∩)O~)其次,清朝官帽分两种形状:冬天戴的暖帽形似火锅,外檐边儿是上翻的,大多用的是皮子,这个很好理解,保暖啊,现代的很多帽子也是这样的。夏天的凉帽是斗笠型,外檐儿下斜,所穿了就是:有帽檐!!帽檐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遮阳,这个是古今通用四海皆准的。有人说花翎是寓意马尾的,我想可能有一定道理,但帽子本身的形状应该确实是实用性比较强。希望能对LZ有帮助如满意,请采纳O(∩_∩)O~

清朝改历代的朝冠为礼帽,礼帽又称为“顶子”或称为“顶戴”、“顶戴花翎”。礼帽分为两种,一种为夏天戴的凉帽,另一种为冬天所戴的暖帽,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凉帽为喇叭形,无檐,多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湖色或黄色,上缀红缨顶珠。暖帽为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绒线所制成的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顶珠的质料和颜色的不同,代表了官员的品级的不同,清政府规定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雍正八年(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在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多用玉、翠、珐琅或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羽。翎羽又分花翎和蓝翎两种。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目晕”又称为“眼”,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翎眼越多说明功勋越高。蓝翎为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66716638d3162c51e739ddf0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