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着琵琶进磨房歇后语后半句是什么?


抱着琵琶进磨房歇-对牛弹琴
解释:
磨房是将谷物磨成面粉的机器的厂房,抱着琵琶进磨房显然不对路,比喻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对牛弹琴”因为带有讥讽对方的口气,所以引用时须区别对象。对于某些顽固的人来说,同他们讲道理,有时确实是“对牛弹琴”,白费劲儿。

扩展资料
”抱着琵琶进磨房歇-对牛弹琴“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
”抱着琵琶进磨房歇-对牛弹琴“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了解卜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相关歇后语:
1.纸糊的琵琶-谈(弹)不得
2.黄牛肩脚-不负责任;
3.老鼠上街-人人喊打
4.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5.八十老翁练琵琶-老生常谈(弹)
6.抱着琵琶跳井-越谈(弹)越深

后半句:对牛弹琴。
释义:对牛弹琴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的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说明没看清楚就仓促行事。
解析:磨房:专磨米面的房间。旧时农村磨粮食多用牛、驴做动力。抱着琵琶进磨房,只能弹给牛、驴听,故为 “对牛弹琴”。指说话不看对象。
出处:汉 牟融《理惑论》
原文: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译文:公明仪为牛弹了一曲高深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只顾低头吃草,不是牛没听到,是听不懂。
典故: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著名音乐家,名叫公明仪。他的七弦琴弹得十分出色。有一天,公明仪看见一头牛在低头吃草,他兴致勃勃为牛弹了一曲高深古雅的清角调琴曲。但牛无动于衷,自顾吃草。公明仪仔细地观察牛的神态,明白牛不是没有听见琴声,而是它根本听不懂这种高雅的曲调。
公明仪弄清原因后,改变了弦法,重新弹琴,模仿着蚊子、牛蝇的嗡嗡叫声和小牛犊寻找母牛的悲鸣声。说也奇怪,那头牛立刻停止了吃草,摇着尾巴,竖起耳朵,踏着碎步,走来走去,好像很认真地听着琴声。

扩展资料:
作品背景:
《牟子理惑论》通称《牟子》,又叫《理惑论》。唐朝僧人神清在《北山录》中说,该书原名为《治惑》,后来唐代人为避唐高宗李治的讳,才改成《理惑》。
作品赏析:
用以说明:办任何事情,都必须看对象,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后人用“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比喻向不懂道理的外行人讲高深道理是徒劳的。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651f690c8539f4fd9c95ac33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