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在牛被盗走舌头后,为何说杀牛就能抓到凶手?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惮之。”这句话,出自《包拯传》,记录大名鼎鼎的包青天――包拯。曾有人这样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包拯的严明程度,可见一斑。包拯断奇案颇多,今天讲的是“牛舌案”,有一老农的牛半夜被割了舌头,找包青天哭诉,包拯直言,把牛杀了,小偷自会来自首。可能大家会奇怪,牛的舌头丢了是非常大不了的事吗?为何杀牛可以帮助寻找真凶?



包拯,字希仁,北宋名臣,断案高手。“牛舌案”发生于包拯高中进士后在天长县做县令时,包拯非常喜爱自己的这一任职,他认为,官应当从小做起,先在地方积累经验,提前为破大案做准备,更何况,他本人“不爱乌纱只爱民”,能够为民断案,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乐此不疲。
要想了解这件奇案,必须先搞清一个事实――牛,在中国古代的重要性。牛,自古以来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周时期,国家就有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孟子》中‘梁惠王上’也有记载,重大的祭祀,选用的牲畜一般是牛;《汉律》中也有规定,“不得屠杀少齿”,即不得屠杀小牛,牛只有老了以后才能宰杀食用。其实,作为农耕大国,人口稀少,劳动力严重不足,畜力自然十分重要,不可随意浪费。到了包拯所在的宋朝,对牲畜的保护更是严苛,杀牛等同杀人,要被处以重刑。



关于盗割牛舌案,《宋史》中是这样记载的,“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者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包拯在任天长县县令时,有一年秋天,正值农忙时节,每家每户都在忙田里的农务,抢着收割庄稼。一天,正在大堂处理繁忙公务的包拯,忽然听到大堂外击鼓喊冤的声音。包拯当即命人出去查看,原来是一个农夫在此击鼓。公堂升,农夫先是向包拯递上了一个牛舌,然后号啕大哭,声称自己的耕牛被人割掉了舌头(要知道,牛一旦被割掉舌头,将无法进食,其结局只能是等死)。



包拯一看,心领神会,有了眉目,接着便问农夫,是否与谁家人结仇了,农夫摇头,无法回答。农夫表示,目前,牛已经无法进食了,若是找不到割牛舌头的人,那他就只能杀掉这头牛。这样一来,按照大宋律法,杀掉耕牛属于重罪,他必难逃一死,要么饿死,要么处死,他感觉生活无望。在农夫焦急和绝望之时,包拯听后淡然一笑,手一挥说:不用担心,回去把牛杀了,明天凶手自会前来自首。农夫听了很是忐忑,但还是听了包拯的话,回去后在夜里悄悄将牛给杀了,并把牛肉卖了换钱。



第二天,果然有人偷偷前来报案,说那个农民私下把牛杀了,甚至想找包拯要点赏金。包拯二话不说,直接将他抓了起来,并认定他是割牛舌者。最初,这个人根本不愿承认,口口声声喊着冤枉,包拯说明缘由:原来,没有舌头的牛,被杀时,无法叫出声来,基本不会被人发现,只有割牛舌者会天天关注这个农名家里的情况,及时“报告”农夫杀牛。



看着包拯犀利的眼神和凝重的神色,犯人只能俯首服罪,他最终被判故意宰杀耕牛罪,依据律法处斩,老农被判无罪,而且所杀耕牛,所得归为己有,犯人的招数既歹毒又是一箭双雕,不仅可以除掉与自己有过节的人,还可以获得一笔奖金,只是未成想,偷鸡不成蚀把米,自己的小命反而被搭进去了。引蛇出洞的包青天,赢得了民众的称赞,案件的处理也是大快人心!包拯断案奇妙,而且为人清正廉洁,即便是今天,也依旧是人们称赞的青天。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5ee6bcdd77ed3cc6f6dccb0e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