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秀才到底是怎样一个尴尬的存在?


古代秀才往往给人一种穷酸、无能、落魄、迂腐的印象,他们既处于统治阶级底层,没有多少财产和权力可以供其使用,又不属于劳动人民的一分子,无论身份还是地位都非常尴尬。

在科举时代,寻常百姓一旦通过读书考取了秀才,就意味着他不再是白丁,而是在科举的道路上开始了起步。如果此后考试顺利的话,他可以一路经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获得一官半爵,最不济也可以到举人戛然而止。到举人也就意味着秀才的人生已经开挂,可以被人们称之为“老爷”。然而,大多数读书人在考取秀才之后,便从屡试不爽,从青丝熬成白发,也没有夸过秀才这道门槛。

古代读书人之所以热衷与此,就是秀才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治阶层,虽然秀才可以享受免除徭役、见官不下跪等权益,但与其后的举人等无法相比,后者往往可以在衙门做师爷或其他职业,并从中领取薪水。而秀才呢?仅可从国家获取微薄的补贴,仍然要依靠自己给他人写信、写对联或者其他劳动方式来获取报酬,否则就会面临无米之炊,生活异常窘迫不堪。

在《儒林外传》范进中举一节,向人们展示了范进中举前后家人、周围对他称呼的变化。从文中可以很形象地了解到秀才所处的社会关系尴尬局面。秀才迫切让自己处于统治阶层,社会大众又往往轻视其,而又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才能,往往会闹出许多笑柄来,这也无怪乎蒲松龄多以秀才为题材来写鬼怪故事了。
因此,古代读书人一旦踏入秀才,就会陷入了两难境地,能力强或机遇好,可以在仕途上有很大地作为,如命运不济,就会穷其一生都是一个穷酸秀才,不被周边人所接纳。
总之,秀才始终处于统治阶层与百姓之间,各种酸甜苦辣只有秀才自己知道,外人不能理解他。

古代秀才在一般人眼里地位算高的,已经不是平民老百姓了,属于一只脚踏进了官场,但又不属于官,只有中举后才算入仕途。读书考科举都是要钱的, 家境好点的还能供得起,要是家境不好,又一直中不了举,就会成为穷酸秀才,只能靠写信,写对联,当帐房这样的工作养活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5dd6a6a47eac80a773d43731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