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望海潮》,以街头为对象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某个观点或情感


“凡有水井处,便能歌柳词。”柳永以一首《望海潮》写尽北宋城市杭州的市井繁华气象――那时的中国城市街头,既可享城市之盛,又可享自然之美。 无数趟市长出国考察团取经回来之后,我们的街头变了。“拆”,成了城市建设的第一步;“国际化”,成了城市规划的主旋律。中国的城市街头,变成了“巴黎+纽约+N个国际名城)”。我们是谦逊的学习者吗?还是失去了方向的效颦的东施?从有形式无实质的街道效果来看,不幸是后者。 今天的中国城市不是自然生长的城市,太依赖于强行的扩城和人工规划,完全是商业导向和利益导向。当城市架空之后,人们奔驰在城市的上半身,下半身的街道却是濒于瘫痪。 此外,汽车导向的、非步行化的街道设计,使逛街成为一件趋凶涉险的事情。太大的街道尺度,可观赏不可歇息的街道设置,以及时不时的安全感问题,使上街变得有负担起来。即便有一天,我们发现这样的街头不是来自于我们的文化基因、并非真正属于我们并令我们享受的,我们也将回不去了。 现在,传统的街头被我们一锹一锹地连根拔去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连同传统的闲情逸致也随之远去。文化老人汪曾祺说过:“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蛤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再见吧,胡同。”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592910320130fddfdabd73b1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