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的传说


鼓楼建于明代。当时,盗匪猖獗,市民经常遭劫。店铺时常大白天闭门停业,闹市摊贩寥寥无几。白天总还好说,可每当夜幕降临,盗匪便更加猖狂,夜深人静之时,往往是强盗们进行活动最猖獗之时机。
大同府府令接州刺史李崇通令,要求地方执行防盗严明措施,以安民心,惩戒匪首。根据通令,府官调集人马,很快在大同府城南置一特大牛皮鼓。
精选百名能工巧匠,经过三个月的精心施工和彩绘装饰,筑起一座宏伟建筑――四方通风的木结构哨所阁楼,并布置有专人看守,轮换时辰更鼓鸣安,一有盗贼来袭,便采用鼓点击打变化达到报警之目的。
有一次强人夜间偷袭,鼓楼哨口守夜的两个小伙子均已睡熟。为首的据说是个市井无赖,名叫王隆,他结伙十余名盗贼身着黑色夜行侠服,轻手轻脚地袭击市民居所宅地,当盗贼靠近鼓楼城门时。
忽然间,只见火舌从四面吞吐而来,一条惊人的火龙口吐烈焰从楼阁中爬了出来,走在前面的王隆当即被龙口吞进,紧随着的两个也被火舌烧成重伤,惨叫不止,其他所有强人吓得慌忙逃命。
惨叫声惊醒酣睡的两位守卒,他们看到那条全身通红,宛如火轮的神龙,生吞了王隆之后便一头钻入楼阁地下,随着一道金光从天空划过,夜幕中的大同府又恢复了宁静,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

扩展资料:
鼓楼建筑独特,造型优美,布局巧妙,令人叹为观止。它典雅古朴,精致秀气,使人流连忘返。1978年全面加固修缮,并彩绘一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楼面阔进深各三间,东西长18.33米,南北宽14米,高约20米,底层用青石砌成四角,当中有十字穿心门洞。上两层为砖木结构,顶楼上架放一大鼓,乃古时晚间为“声闻四达”报更时所用,故名“鼓楼”。鼓楼与钟楼(已拆除)相配而建。1966年4月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鼓楼
参考资料来源:大同晚报官网-鼓楼的传说

鼓楼的传说:
传说钟楼原有一口铁钟,但声音不够洪亮,于是皇帝下令召集天下工匠来铸钟。要铸一口铜钟,可是3年过去,铜钟仍然没能铸好。皇帝发怒了,斩了监铸的太监,并限令80天内铸好大钟,否则就把全体工匠处斩。负责铸钟的师傅名叫华严,是当时有名的铜匠。
为了铸造这口大钟,他是耗尽了心血,可是铜钟体积太大,难度太高,怎么也铸不好。眼看限期将至,华师傅念叨着:“是不是缺什么东西呢?”华严的女儿华仙过来了。华仙母亲早丧,小姑娘聪明伶俐,跟父亲学会了不少铜匠活儿。大家都夸老铜匠养了个好闺女。
女孩儿见父亲发愁,忙上前说:“爹,是不是因为火候不到?”老铜匠说:“你说的对,但是炉温就是上不去?怎么办呢?”“我有办法。”华仙胸有成竹的说。
铸钟的最后期限到了,朝廷监管官、大小工匠也都到齐了,可炉温仍然上不去。眼见这最后一炉铜水又要失败,华严干着急,没有办法,只能眼睁睁的等着与大家一起受罚,那可是数十条人命啊!就在这紧要关头,一个姑娘突然从人群里飞奔出来,正是华仙。
只见她穿一身红袄红裤,脚下是一双绣花小红鞋。她冲到炉边,纵身跳进炉去。华严一把没抓住,只抓住一只绣花小鞋。刹那间,炉火升腾,铜水翻滚。老铜匠忍痛含泪,下令铸钟。工匠们一齐努力,铜钟终于铸成了。为了纪念这位为了铸钟而献身的美丽姑娘,人们尊称她为“铸钟娘娘”。
大钟铸好了,悬挂着钟楼上,每当敲响之际,钟声洪亮而悠扬,整个儿北京城都听得到。可是每逢风雨之夜,钟声却变得凄凉悲切,老北京的人,尤其是妈妈哄孩子睡觉,都会说:“睡觉吧,钟楼打钟啦,铸钟娘娘又来要她那只绣花鞋啦……”
后来呢,人们还为铸钟娘娘修了一座庙,称为“金钟娘娘庙”,再后来成为铸钟厂的炉神庙。解放前这座庙还在,人们叫它娘娘庙!
至于华严和铸钟厂呢?历史上也确有其事,铸钟厂旧址就在现在的旧鼓楼大街西侧,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原先就叫华严钟厂,著名的永乐大钟,就是在这铸造的,这口大钟现在悬挂于觉生寺,也就是大钟寺,人们管这口钟呢,就叫华严钟,而且铸钟厂这个地名儿也保留下来了,就是现在西城区鼓楼大街、铸钟厂胡同,现在叫铸钟胡同!

扩展资料:
大同鼓楼位于南街(永泰街)中段。属于大同市的中轴线。
鼓楼上的滴漏计时、挂时辰牌和自鸣钟,是早年福州人知时、计时的唯一根据。懒惰的人希望时间快一点过,遂产生了“鼓楼顶掏时辰牌挨时度日”的谚语。
鼓楼南面方圆不大的地方就叫鼓楼前。这地方是南北人来人往必经之地,加之城楼上有滴漏计时设备,定时撞钟报时和换挂时辰牌,所以也成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地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鼓楼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395ad32272554c549a7ed3df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