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歇后语:“剃头的挑子 ―― 一头热”是什么意思?


“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的意思是指形容做事只有一双是热情的,另一方根本不关注的意思.

北方有一句歇后语:剃头挑子一头热,比喻一厢情愿。往往用于男女恋人,一厢情愿没谈成;或是形容一件事需要双方共同做,一方积极而另一方不上心,做不成。这句话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根据过去,至少三十年前,剃头理发的行当演变出来的。一句话带出了一段历史,还带出了人们对过去的一份感情。
这一说,就扯远了。在过去,清朝以前,国人本不剃头,因为剃头是不孝的行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于是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中国没有剃头、理发业。剃头理发始于满清入关,强令按满人习俗剃头梳辫,曾在北京东四、西四、地安门与正阳门前搭建席棚,勒令过往行人入内剃头,违者斩首,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于是出现了在各处街巷建棚,或担挑子串户剃头的。这就是北京最初的理发业。老北京理发业大致有两种经营方式:一种是开铺面,坐店经营型;一种是挑挑儿下街,走街串巷,游商型。
所谓“剃头的挑子一头热”,主要说的是走街串巷、游商型剃头的挑子。挑子由一根扁担挑着两头,一头是红漆长方凳,带腿儿,这是凉的一头。凳腿儿间夹着三个抽屉:最上一个是放钱的,钱是从凳面上开的小长方孔里塞进去的,第二、三个抽屉分别放置围布、刀、剪之类工具。另一头是个长圆笼,里面放一小火炉,是热的一头。上面放置一个大沿的黄铜盆,水总保持着一定热度。下边三条腿,其中一条腿向上延伸成杆子,杆上挂扛(读去声)刀布和手巾,刀布一般是特厚的皮革做的,用来磨剃头刀的,临剃头时,在上“蹭蹭”来回杠上几下,刀子就快,刮脸舒服不疼。剃头挑子的这模样儿,形成了那句歇后语。
剃头匠在走街串巷时,不能吆喝。因此,除了挑挑儿外,还要用“唤头”揽生意。它是两根铁条,一头把两个铁条烧结成把儿,另一头两个铁条微微张开,全长一尺二左右,像是一个大镊子。剃头匠左手拿着它,右手用一根半尺长的铁棍儿,比筷子粗一点儿,从两根条铁的缝隙中间向上猛地一挑,发出“仍仍”的声音,代替了剃头匠的吆喝声。根据唤头发出的声音大小,传播的远近,分为八步唤头、十步唤头等等的。还有原来挂刀布的杆子,最早是挂圣旨的。上写:“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后来演变成挂杠刀布了。
小的时候,四十年前吧,赶上这种串巷儿剃头的。有时候正在院子里玩儿呢,外边传来一阵阵“仍仍”的声音,大人就出门将剃头的请进来,把我们摁在凳子上剃头。最早剃头是剃成秃子,流光锃亮,理发是长头发剪短了。后来就剃头理发就不分了。
在北京,这也算是一景儿。特别是夏天,中午或是下午,在胡同里或是小巷内,槐树影子洒在地上,大片的荫凉儿,季鸟在树上高声唱歌,不知谁家的鸽子扑啦啦被轰起,鸽哨声随着鸽子在热风中飞旋起来。人们大多困乏,一切显得都懒洋洋的,忽然传来“仍仍”地唤头声,心头一阵,有了一丝活泼。
时间随着剃头人的背影渐渐远去了。留给人们对过去的一些遐想和留恋。近日,漫步街头,“理发店”不见了,变成了历史书里名词。可是有时候,耳边仿佛还能听到那“仍仍”声音,熟悉吗?陌生吗?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2d180668d231faeb9911fb7c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