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戏园子有哪些独特风格?


老北京城里称剧场为戏园子,"戏园子"这个称谓在当时的有钱人眼里很卑微,与澡塘子、饭馆子等一起被视为"下九流"。
老北京的戏园子大都开设在前三门外一带,与烟花柳巷比邻。如前门大街东侧有广和茶楼、天乐茶园、广兴茶园等。大街西侧有广德茶楼,三庆、同乐、中和、文明茶园等。内城则寥寥无几,仅有东安市场的吉祥茶园、丹桂舞台两家。
以上这些戏园子的建筑形式大致一样。一般是门外有一个高大的单门牌坊,上面横书戏园的名称。
走进牌坊是一个院子,摆设一些当日演出剧目所用的简单的道具,如当天大轴为《御碑亭》,则摆上一个单面布制的亭子,如果是《八大锤》,则摆上四对锤。
通过院子进入剧场,是一座四方形的楼,一面是舞台,舞台呈四方形,迎面是两根柱子。其它三面则是座位,座位多是长条大板凳,每条可坐六到八人,凳前设长条大木案,供放置茶壶、茶碗以及瓜子等食物之用。
台前正中一块四方形地带叫"池座",楼上正面叫"厢座"。其次是两廊,就是两侧楼下和楼上的座位。厢座前面有一排柱子,有时会挡住视线,俗称"吃柱子"。
另外在舞台两侧各有一小块地方,大约可容二三十人,叫做"小池子"。"捧角儿的"的人多在此看戏。
戏园里最次的座位,是两廊最后靠墙的座位,是用木板钉在墙上的,俗称"靠大墙"。
观众入园后由"坎子上的"(即看座的服务员)为人们找座,若想找到好的座位还须给服务员赏钱。同时有人送上一壶热茶来。茶水钱则在压轴戏(倒数第二出戏)上演时由茶房收取,价格不固定。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剧场有了一个初步的变迁,那就是在南城出现仿照上海新建的一些剧场。如第一舞台、开明戏院、新明大戏院,另外还有以京剧为主,其它剧种如曲艺、电影为辅的综合娱乐场所,如新世界、城南游艺园等。
这些剧场大都是楼座呈半圆形,舞台也呈半圆形。第一舞台还有转台的设施,灯光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座位改成了排椅,在每一排椅子后面加上一块宽约五寸的木板用以放置壶、碗与食物之用。
新明大戏院在开幕之后取消了在场内卖茶、叫卖食品和飞"手巾把"影响看戏的陋习,可惜戏院于三十年代中被火烧毁,终未重建。
这些新型剧场出现之后,一些旧的戏园子进行翻建或重建。如天乐茶园把舞台拆去台柱改为半圆形舞台,但仍保留了"小池子"。座位改为长条排椅,园名改为华乐戏院。
中和茶园则重建,但楼形仍未做大的改革,茶园名称改为中和戏院,现在仍保原貌。
庆乐茶园重建后,改名为庆乐戏院。吉祥茶园与文明茶园改建后分别改名为吉祥戏院与华北戏院。
此外,在东城建有真光影剧院,它与开明戏院是用同一张设计图纸而略加变动的,这两个剧场是当时比较先进的,无论照明、音响、大幕、通风、座位等等方面都焕然一新。
20世纪30年代在西长安街先后建立了新新大戏院(即今天的首都影院)、长安大戏院两座大型新式剧场,曾有许多名演员在这两家剧院演出。
20世纪40年代,北京戏院变化不大。解放后新的剧场蓬勃建起,对旧的剧场也逐步进行改建完善。如前门外的大众剧场、广和剧场、前门小剧场,内城的吉祥、长安、西单剧场都是在原址上改建或修缮的。
新建的大型剧场则有虎坊桥的工人俱乐部、护国寺的人民剧场、主府井大街的首都剧场、天桥的天桥剧场、中山公园的音乐堂、北京展览馆剧场以及各区县的影剧院、俱乐部等。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24f36fb1041199f805563467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