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飞雪我可以理解,但为何有六月飞霜呢?


  同意二楼的。霜是平声,雪是仄声。若用它们做诗词结尾的话,确实要考虑。古代诗人并不会为了较真这个科学常识(如果他们知道的话),而放弃“飞霜”这么好的一个词语意象。  百度百科这样解释“霜”:  夜间地面冷却到0℃以下时, 空气中的水汽凝华在地面或地物上的冰晶。  霜是在辐射冷却的物体表面上形成的,所以物体表面越容易辐射散热并迅速冷却,在它上面就越容易形成霜。  这就是说,一种物体,如果与其质量相比,表面积相对大的,那么在它上面就容易形成霜。草叶很轻,表面积却较大,所以草叶上就容易形成霜。  霜的消失有两种方式:一是升华为水汽,一是融化成水。最常见的是日出以后因温度升高而融化消失。  由此可见,古诗词中的“飞霜”要么是古人误认为是与“飞雪”相同的自然现象,因而混用;要么是看见随风飘舞的草叶,上面覆盖着清霜,所以成为飞霜;当然,霜只是水汽凝成的冰晶,应该也很轻盈,在大风中飞舞飘洒也是可能的,真实的。  另外,还有种无厘头的解释,是特指“六月飞霜”的。古人用“六月飞雪”来表达遭受了极大的冤屈,老天犹怜。那么更夸张一点,不可能下雪的六月下了雪是鸣不平,不可能下霜的六月下了霜也是鸣不平,不可能飞起来的霜飞了起来,更是鸣不平。从这个意义上说,“六月飞霜”比“六月飞雪”更有递进的意味。  飞霜的诗词挺多,最有名的应该是这首:  杂曲歌辞・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壁暗虫通夕响,寒衣未寄莫飞霜。  另外,最合理的“坠霜”一词,李白写过:  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心闲且未去,独立沙洲傍。  可是,李白自己也写“飞霜”  运速天地闭,胡风结飞霜。  百草死冬月,六龙颓西荒。  这个地方是为了押韵平仄的。  参考资料挺多,就不都列出了。

词目 六月飞霜 发音 liù yuè fēi shuāng 释义 旧时比喻有冤狱。 出处 唐・张说《狱箴》:“匹夫结愤,六月飞霜。” 出处在此,只是文学上的一种艺术手法,有时候甚至是为了平仄,如果只是想弄明白这个自然现象的话,请去百度知道自然科学版块提问~~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244513cb72227108eb394fca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