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武帝是一位什么样的君主?


拓跋焘少年英唔,十几岁就开始带兵东征西讨,使北魏统一了分裂多年的北方政权。他是北魏皇帝中,最有成就的皇帝之一。他兴办学校、开馆投经,提高了鲜卑族官员的汉化水平,并接受中原汉十族的建统治思想,修订律法、整顿吏治,用了20年的时同拟定391条律令,在全国范国内实地。拓跋焘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北的政权定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拓跋焘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但由于佞臣的好滑,使骁勇有为的一代君王犯迷糊错杀了心爱的儿子,最后连自己的性命搭了进去,实乃“小人难防”啊。拓跋焘是北魏明元帝拓跋嗣长子。他少时就聪明能干,豁达大度。公元422年,15岁的拓跋焘被封为太平王,立为皇太子,又被授予相国加大将军官衔,管理政事。第二年,拓跋嗣病逝,拓跋焘顺理成章的当了皇 帝。皇帝当了还不到半年,北方的柔然首领大檀就统率骑兵六万来犯北的云中、年仅17岁的拓跋焘闻讯后亲自带兵前去征讨。

大军日夜兼程,刚到云中还没等队伍休整,大檀的大股骑兵就杀了过来,将拓跋焘的兵马团团住。北魏士兵本就有着日夜兼程的疲劳。再加上对方阵势强大,顿时恐慌起来。而年轻的拓跋焘却在马背上镇定自若,指挥有方。土兵见自己的年轻统帅临危不惧,情猪也很快安定下来。在拓跋焘挥下,射杀了柔然的前锋部帅,大檀见形势不利,只得率军撤退。公元425年,拓跋焘亲率兵征讨柔然。大檀闻讯后惊慌失措,率众向北逃帘。但是柔然的回避并没有阻码拓跋焘将其灭掉的决心。公元429年,拓跋焘又一次主动出击柔然。

这时正巧刘宋也准备进犯北魏,所以许多朝廷重臣都不同意这次军事行动。张渊、徐辩等甚至以天象不利为理由,力图阻止出征。拓跋这时显示了他非凡的判断力,他说“刘宋如今自顾尚且不暇,即使来犯!内不成太大的成胁。如果我们若不先将柔然消灭,刘宋来犯时,我们会股背受敌。”群臣一听这样的分析,当下都表示支持。拓跋焘的出击使柔然大檀措手不及。仓促烧毁帐含,带着部众向西狂奔。拓焘指挥部队在方圆几千里纵横搜讨其我部。这一战争中,被北魏前后降服的柔然有30多万家,掳获的马牛羊达几百万头。

枚勒部(高车部)也有几十万人向北魏投降。这些降附的部落都被拓跋焘迁到漠南几千里的边境上,在北魏的军事监督下,从事农耕和畜牧。他们每年向北魏缴纳大量贡税,使北魏的经济在这一时期空前繁荣。为后来北魏的统一征程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公元432年,拓跋焘又率军亲征北燕,瓦解了由北燕控制的大郡,将其三万余户迁到幽州(今北京附近)。公元436年,拓跋再次出兵北燕,北燕王冯弘逃奔高丽,旋即被杀,北燕灭亡。这时,整个黄河流域只有北凉政权与北魏相持。

当时北凉的皇帝牧键昏无能,国政渐荒,拓跋于是在公元439年,亲自率军讨伐。牧投降。北凉灭亡。北魏终于结东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北魏要人主中原、统一北方,拓跋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变革、要革新。因为鲜卑族的理念和生活方式等,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想在中原立足,那就得接受汉族的文化,改变鲜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他所采取的措施首先是兴办学校、开馆授经,从而提高鲜卑族官员的汉化水平。因而早在公元426年,就办起了太学。

公元444年,拓跋焘又下诏说,让所有王公大臣、公卿大夫、王公贵族的子孙都要进太学接受教育。学习经史。另外,因为鲜卑族本来是过着游牧生活,生存方式比较自由,也没什么法律观念。北魏逐渐封建化后,担任官吏的也都是一些拓跋贵族。他们依然是法制观念淡薄,这对官吏的管理很成问题。于是拓跋焘把修订律法、整顿吏治看做是汉化的标志和确立统治秩序的关键。公元431年,他下诏让司徒崔浩改定律令;20年中,前后共修订了391条律令。此外。他还针对官员中徇私情、废王法、官官相护等恶劣的官场作风提出了很多的惩治方式,并在公元437年开始监督、考察地方官员。


又下诏让年事已高的诸功臣元勋享受优厚的退休待遇,以提拔贤俊的年轻人充实百官队伍。这一具有战略眼光的措施,使北魏的政府官员向年轻化、制度化改进。拓跋焘还律己正身,带头节俭,不讲华丽排场,为百姓减轻负担。当时众大臣曾请求加固京城和修镨皇宫,他则以:“国家安全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城墙的险峻坚固”的理由拒绝了。拓跋焘平时赏赐的,也全都是真正为国尽忠尽力、含生忘死之人,至于亲成宠臣,却从不曾在他那里得到什么赏赐。

魏太武帝拓跋焘(408年―452年3月11日),字佛狸伐,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鲜卑族。南北朝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北魏王朝第三位皇帝,明元帝拓跋嗣长子,母为明元密皇后杜氏。[1]拓跋焘自幼聪明大度,应付裕如。[2]泰常八年(423年)登基,年号始光。[3]心怀“廓定四表,混一戎华”之志。亲自率军征战,周旋于险境。[4]善用骑兵,轻骑奔袭[5][6][7][8][9][10][11],攻灭胡夏、北燕、北凉,征伐山胡,降伏鄯善、龟兹、粟特等西域诸国[12],驱逐吐谷浑,攻取刘宋河南重镇,统一中国北方。向北,远逐柔然[13]。向南,“饮马长江”[14]。作战鸷勇骁强,受到敌方的敬畏,被刘宋称为“英图武略,事驾前古”,超越冒顿和檀石槐[15]。在休战期间,他常常抚恤孤儿和老人,体察民间疾苦[16][17],劝课农桑,减轻赋税[18][19][20][21][22],休养生息,偃武修文[23][24][25]。推行楷式文字,奠定魏碑基础[26]。广召汉族士人,重用汉臣崔浩、高允等人[27],改革官制,整肃吏治,抑退奸吏,提拔忠良,显著促进了北魏官民之间和睦相处[28][29][30][31][32]。他又宣传礼义,崇尚儒学,推动了鲜卑民族汉化发展[33][34][35][36][37][38]。恪守节俭[39],奖赏慷慨[40]。每逢作战,不畏艰险[41]。料敌于先[42],知人善任[43],赏罚分明[44]。极其重视法制建设[44][45][46],确立了死刑复奏制度[47],并常说:"法者,朕与天下共之,何敢轻也。"[48]但是,在执政末期,执法严苛、诛戮过多,因此后悔[49]。正平二年(452年),为中常侍宗爱所弑,时年四十五,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241545e331c571893c725e05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