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重庆南山(涂山)真武山上的明代“铁桅杆”到底有何用途呢?_百度知 ...


古代不少地方的寺庙大门前,都喜欢竖立高高的铁杆。这一习惯从唐宋开始,随着冶炼铸造技术的发展,至清代蔚为壮观,至今广泛见于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湖北、宁夏、内蒙古、山东等地。特别是中原地区的山陕会馆庙宇群中的关帝庙、药王庙、龙王庙等大门前,竖立铁杆的很多。
这种铁杆,一般高10~20米,直径10~30厘米。横截面大部分为圆形,也有呈六角形的。重量一般在7000~30000公斤。
比如最为著名的河南省潢川县三义观门口的铁杆,铸造于1809年,高20米,直径28厘米,共重17500公斤;陕西耀县药王庙铁杆建造于1781年,地面以上高度12.5米,断面六角形,外径18厘米,重12500公斤(一对);河北安国县药王庙铁杆初建于北宋,清道光九年重铸,地面以上高度18米,断面为圆形,直径20/30厘米,重30000公斤;湖北随县厉山镇山陕会馆铁杆,建造于1811年,通高18米,重11500公斤……等等。



(铁桅杆)
1990年代,笔者也曾在四川青城山的后山见到过类似于以上记载的长铁杆。
这些铁杆是做什么用的呢?主要是用来挂旗帜的,通称为“铁旗杆”。寺庙每逢特殊日子或举行各种庙会时,会在旗杆上挂三角旗或条旗;其次是大门前旗杆作为标志,表示人们到了寺庙了,使人注意,引人入胜;再次是庙门前竖立旗杆,为庙宇建筑增添一种壮观的气魄,扩展大门外的空间。以现代人的眼光看,铁旗杆还有一个作用,可以当做避雷针,为寺庙避雷。
铁旗杆也经历了从简单粗糙到精细繁复的发展过程。最初的铁旗杆就是光铁杆,没有纹饰和附属装置。直到清代前期,铁旗杆的造型也是比较简单的,比如山西运城市解州关帝庙前的铁旗杆,铸于清雍正5年(1727年),只是在光杆上雕铸有浅浅的行龙和铭文。直到清朝中晚期,铁旗杆才变得非常精美繁复了。比如潢川铁旗杆,顶端立有一只展翅欲飞的金凤,凤下有两条蟠龙;杆身还有悬挂铜铃的三层空心“万”字方斗;旗杆下端有一莲花虎头叼着一副铁铸对联――上联“铁杆颂德高千尺”、下联“铜柱表诚灿九霄”。



史料说,该铁杆铸造于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距今(2019年)424年。铁杆从地面算起,高10.5米,杆身为圆形,直径17厘米,光杆无纹饰。上面的铭文为:“明万历二十三年三月初三。巴县东里城新兴铺费大元刘氏、男费有进陈氏、男费成。长寿。”按照铭文,是说巴县东里城新兴铺人费大元偕妻刘氏同两子一媳,为求“长寿”而立。
曾担任过川东兵备道员的晚清重臣陶澍在他的《蜀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23a66cb3a6795c5fe244b613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