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舞的舞蹈起源


狮舞源于佛教,最早以“花会”形式出现,肇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乡村的房屋门口,桥头两侧、公共场地等尚分布着形态各异的石狮,人们以狮子为避邪之物、吉祥象征,并在敬神祭祖时,以舞狮习俗寄托丰收、太平的良好愿望。狮舞一般在正月或喜庆节日由狮子班达一特定组织进行活动。每遇狮子班进村演出,都有专人报信,而且吹号、敲锣、打鼓、放鞭炮、热烈非凡,示意吉祥降临。李家巷小架狮子舞在1949年解放以前,每逢农历二月初二,长兴县下箬地区的“夏成社”会有庙会活动,本地区的土地菩萨便要从寺庙中被抬出,称为“出会”。这一天,本地区范围内的每个村庄都要献演一个节目,1936年,蒋家村便创编了“小架狮子舞”参加庙会。之后,由于有“狮王镇宅,吉祥之兆”一说,“小架狮子舞”被保留下来,每年从农历除夕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都会被人请去调演。狮舞纯属喜庆性舞蹈,娱乐性、趣味性较强。历史以来,逢传统节日和地会活动,象征吉祥的狮舞是必不可少的。李家巷的小架狮子舞在当地农村喜庆节日中常有演出活动,表演人数一般有7―8人,5人敲锣打鼓,伴奏乐器有大锣、小锣、鼓、镲等,2人舞狮。表演时,两人合扮一头狮子,前者双手握住狮头道具戴在头上,后者俯身双手抓住前者的腰带,身披着用麻、羊毛编织加工而成的狮皮,前半段演出,先表现狮子的活泼神态和喜欢嬉戏的性格,通过演员的肢体活动,来表现狮子“搔痒”、“舔毛”、“打滚”、“抖毛”、“啃爪”等习性动作。后半段,狮舞开始运用技巧,表现狮子威武的神态,常与武术、杂技动作相糅合,表演高难动作。小架狮子舞动作名目繁多,除了在平地上打滚、表演“拜四门”等传统动作外,还有独特的高空表演。场地上放置三张平板桌,狮子从第一张桌子开始绕脚而上,一直到第二、第三张桌子,最后在第三张桌子上面加上一条板凳,狮子要登到最高处的板凳上表演,称为三桌半,最后,狮子腾空而下,打滚起舞,相当惊险。表演中用打击乐伴奏,但狮舞的动作不受音乐节奏的限制,音乐只起烘托气氛的作用。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1bf5dc500dcf3fc645bde643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