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种棉花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种植业面临着“作物结构调整、品种结构调整、品质结构调整、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产业化经营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新任务,而棉花是产业关联度最大的大田经济作物,棉花产业结构调整涉及棉纺工业、棉花加工、流通和贸易、棉花生产、棉花科技进步等。因此,依靠科技,面向国内外市场,调整棉花品种、品质和生产布局结构,促进棉农增收,提高棉花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棉花行业的重大任务[1]。发展棉花生产,重点在单产、关键在技术,而麦套棉花是提高棉花产量的一个重要栽培措施。近几年,不少棉农虽然掌握了部分麦套棉的高产技术,但良种必须与良法配套,进行规范化栽培,才能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实现麦套棉的高产高效。现将麦套棉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品种选择应当选用优质、高产、抗逆的新品种进行种植。一是选择适宜麦棉配套的小麦品种。小麦应选用优质高产、矮秆、抗倒、抗病、晚播早熟和叶片上举的品种。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移栽地膜棉的增产潜力及优势,减少麦棉共生期小麦对棉花的影响。可选用郑麦9023、豫麦18、神麦2号、偃展4110等品种。二是选用优质高产抗虫抗病棉花新品种。生产中必须选用抗虫抗病能力强、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的优质高产抗虫棉品种。因为改善棉花品质和产量提高的内在因素便是选择良种。可选品种有奥棉2号(奥瑞金)、鲁棉研15、神棉1号、开棉5号等,棉花种子芽率应大于90%。2配置模式采用规范配置模式6-2式,其标准是:占地100 cm,播种小麦6行,预留棉花宽80 cm,即6-2式带宽共180 cm。该配置模式下,小麦收获后棉花呈宽窄行配置。宽窄行配置有利于充分发挥移栽地膜棉增加地温促苗早发,利于移栽和地膜覆盖等田间管理,棉花窄行行距至少达50 cm,平均行距为90 cm。此方法能有利于建立棉花大中等个体的大群体结构,获取高产。3育苗运用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技术是缓解棉麦共生期间小麦对棉花的不利影响、解决棉花生长季节不足的有效措施。营养钵育苗是移栽地膜棉的主要环节,培育壮苗是高产的基础,营养钵育苗就是培育壮苗的关键技术措施。苗床一般选择在背风向阳、水源方便、地势平坦、无枯萎和黄萎病、无盐碱的地块,一般长10~15 m、宽1.3~1.4 m、深18~20 cm,钵体以直径6.5~8.0 cm、高8.5~10.0 cm为宜。育苗时间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加强苗床管理,培育矮壮苗。4移栽移栽时间一般在4月底或5月初,移栽前要精细整地、施足底肥、覆膜打孔移栽。麦收后要抓紧时间进行管理,管理要“抢”字当头,实现早栽早管早促早发,及时追施棉花苗肥、浇水,并及时进行中耕灭茬,提高地温,促棉苗健壮生长。为实现麦棉的高产,必须合理密植,建立合理的高产群体结构。移栽地膜棉前期个体大、发育快、单株生产力高,为了提高群体生产能力,根据当时的地力和肥料情况而合理密植,结合选用的品种、棉株生长、株间关系、种植模式等综合确定,达到各个产量要求的最优组合。通常适宜的密度为:常规抗虫棉品种2.7万~3.0万株/hm2;杂交抗虫棉品种2.55万~2.70万株/hm2。5平衡施肥根据麦棉两熟生产发展对营养的需求,毛树春等(1997)研究提出“增施有机肥,经济施用氮、磷肥,强调施用钾肥,补施硼、锌微肥”的麦棉两熟平衡施肥原则。同时,欲使棉花高产出,必须高投入,施足底肥对促进棉花高产更为重要[1]。最佳施肥量:在施有机肥30 t/hm2的基础上,施尿素525 kg/hm2、过磷酸钙975 kg/hm2、硫酸钾225~300 kg/hm2,同时增施硼锌微肥15~30 kg/hm2,这样才能满足棉花高产的需要。1/2氮肥基施,另外1/2作追肥分别于初花期和花铃期施入;有机肥、磷钾肥和硼锌肥作基肥于移栽前一次施入。应加强育苗移栽地膜棉的中后期管理,进行根外施肥,于8月下旬至9月旬每7~10 d进行叶面喷肥1次,喷施1%~2%尿素溶液+0.4%磷酸二氢钾溶液,连喷3~4次。从而充分发挥育苗移栽地膜棉的增产优势,做到早发不早衰。6植株管理由于棉花生产投入大,管理复杂,用工量多,如何节约成本,做到省工高效,提高产出,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提高效益,对棉花进行简化整枝非常重要[2]。棉花简化整枝技术就是不除叶枝,只进行打边心、抹赘芽、打老叶、打顶等措施。对棉花进行简化整枝后,叶枝发达,单株占用空间大,为确保正常发育,减少株数,进行合理密植,一般采用宽行130~150 cm、窄行50 cm、株距33~40 cm,达到增大行距、减少株距、合理密植的目的。据试验,果枝始节以下第1个叶枝2片叶打顶即会长出果枝,第2个叶枝3片叶打顶也会长出果枝,第3个叶枝4片叶打顶才能长出果枝[3]。并要掌握好叶枝的打顶时间和打顶方法,打顶时间过早过晚均不好。以叶枝长出3~4片叶时打顶为宜,一般应在第1果枝出现后,分2次打完。打顶时要看准叶片数,下部叶枝留3片叶打顶,并打去1心1叶,不可留叶过多或过少。打顶是棉田整枝技术最重要的措施。适时打顶可打破顶端生长优势,改变体内养分运转和分配,使养分运向结实器官,使之多结蕾铃,增加铃重[2]。打顶以“枝到不等时、时到不等枝”为原则[4],一般7月10日开始打顶,7月20日打顶结束。 http://www.wenku1.com/view/2840DC2DF2AD9FBE.html7全程化控全程化控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棉花种植过程中是一项关键性的技术措施,必须与棉花品种、种植密度、肥水状况、棉花长势、气候条件等因素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5]。全程化控对棉花的生长既有控制作用又有促进作用,前期施用具有促下控上的作用,中后期主要是塑造理想株型,控制棉花旺长,简化管理。在全程化控过程中应本着少量、多次、灵活的原则,遵循“早、轻、勤”的方法。为提高种子发芽率,达到出苗早、苗齐、苗壮,播种前用缩节胺拌种,以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根系生长。用缩节胺进行拌种,用量为种子量的0.03%~0.05%;拌种棉田在二至三叶期可不进行化控,未拌种棉田苗期可在二至三叶期使用缩节胺3.0~7.5 g/hm2进行化控;蕾期化控应掌握喷高不喷低,喷旺不喷弱,蕾期和初花期使用缩节胺12~15 g/hm2,以使棉株生长整齐;开花结铃期,生长发育旺盛,为有效抑制上部果枝和植株生长,此时喷施缩节胺30~45 g/hm2。该时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为减少中上部果枝蕾铃花的脱落,应当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加快棉铃的生长发育,提高坐铃率[5]。8病虫草害防治由于黄泛区农场一些耕作制度的改变、棉花品种更换、重茬时间长等原因,棉田病虫害、杂草仍对棉田构成威胁,限制棉花优质、高产。应调整作物布局,加强病虫害防治,合理轮作倒茬。部分田块有红叶茎枯病和黄萎病、枯萎病发生。对红叶茎枯病要注意培肥地力,后期多喷施磷酸二氢钾;对黄萎病、枯萎病发病重的地块要及时进行轮作倒茬。抗虫棉并非无虫、无病棉,因此对红蜘蛛、地下害虫、盲蝽象、棉蚜等无抗性,麦收前后要注意防治棉红蜘蛛、棉蚜,中后期要重点注意白粉虱、盲蝽象等的防治。对杂草的防治,首先在整地覆膜前喷施除草剂对土壤进行封闭,可施50%乙草胺1.5 L/hm2;在棉花生育期间进行行间定向喷雾,用农达或草甘膦等药剂,以消灭行间杂草。病虫草害的防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协调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措施,多种药剂交替使用,将病虫草害造成的危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之下。

麦田里种棉花得留出来垄子,也就是在头年秋季种麦子时留出空垄,等来年春上种春棉花。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15aacdb9af70d9a4da12808a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