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的构成有哪三条规律


歇后语的构成的三条规律如下:
1、后一部分解释前一部分的意义。
2、后一部分不仅解释前一部分意义,而且谐音双关构成新的意义。
3、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打比方。
歇后语一共分为以下四大类:
1、谐音类。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有的书把它列入“双关语”一类。
2、喻事类。
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
3、喻物类。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
4、故事类。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


扩展资料:
历史由来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比喻。如: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谐音。如:梁山上的军师――无(吴)用。别解。如:隔墙扔孩子――丢人。有的歇后语是两者兼有,如比喻兼别解,谐音兼别解。别解是民间歇后语最典型的特色,歇后语主要就是靠别解取得诙谐幽默的效果。别解就是利用汉语一词多义的特点,由歧义代替本义而构成。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109681bf8f4044315562713d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