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么?怎么是孙权?


“草船借箭”在《三国演义》中是诸葛亮,在历史上是孙权。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由此,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衍生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但在《魏略》中,所谓“草船借箭”却是孙权所为。
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但《魏略》却不是这个说法。它说孙权不是乘轻船,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弓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

扩展资料

曹操无奈撤兵北返
双方相持了一个多月,曹操看到孙权的舟船器仗军伍整肃,长叹了一口气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如刘景升(死去的荆州刺史刘表)儿子,豚犬耳!”豚是猪的意思。
当时正是绵绵春雨,孙权知道曹操的北方军队不适合作战,写了一封信给曹操“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完全是嘲讽的口气,还夹了一张纸条,另写了八个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带着轻蔑和诅咒。
但曹操看了却很高兴,因为他一直想退军,就是找不到借口,这次终于找到光明正大的理由了,所以他对部下说:“孙权不欺孤。”随后看着无边的江水,带着无奈和叹息撤兵北返,留下一个伤感的背影。
这一战,长江以西有10多万户看到东吴势强,搬迁到长江以东。此后曹操不服气,又发疯似地组织了几次进攻,但都无功而返。孙权基本控制了合肥以南、长江以北的局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在《三国演义》里是诸葛亮,历史上是孙权。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由此,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衍生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
但在《魏略》中,所谓“草船借箭”却是孙权所为。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馀。(裴松之注)魏略曰:(建安十八年214年)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意思是:曹操攻打濡须,孙权与他对峙了一个多月,建安十八年214年。孙权乘大船来观察曹操的军队,曹操命人乱箭齐发,箭都射在了船上,导致船一面受重,快要翻了,孙权于是调转船头,用另一面受箭,船两面的箭差不多了,孙权就回去了。
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形,历史明确记载借箭人是孙权,并不是诸葛亮。

扩展资料:
公元213年,也就是赤壁之战后第5年。曹操集结了40万中原野战军,南下攻伐孙权。孙权集结了7万海军在一个叫濡须的地方打阻击。
在濡须水和长江水交汇处建立起防线,用较少的兵力对抗曹操大军。曹操大军大多数是陆军,在水面上,是难以和孙权的专业级海军对抗的。曹军初战便大败,在对岸安营扎寨后,个月有余都不派兵出站。一个天气阴暗雾气缭绕的星期六。
孙权乘船去曹军阵地前沿探察曹军的战略部署,为了摸清曹军的虚实。孙权便让同行的船只,高奏娶亲用的乐曲。以此激怒和羞辱曹军,曹操此时站在“前敌总指挥”的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04c97ba251ba0a25115b2858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