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杂货店都叫什么名称


古代的杂货店,一般采用堂、斋、幌、店、铺、肆等名称。(一)店、铺。唐朝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可见,早在1000多年前,官方和民间就已习用“店铺”一词。民间习惯称大者为“店”,小者为“铺”。(二)堂。中药店的字号,一般称作“堂”。相传这和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曾坐堂行医有关。如白水的“乾元堂”、“德合堂”,户县的“福善堂”、“广益堂”,华县的“福寿堂”、“世新堂”,耀县的“德济堂”、“万龄堂”、“鸿春堂”,神木的“万春堂”等。(三)斋。斋,原本有房舍之意,如书斋、斋屋,后引为商店用名,尤其是卖字画的店铺,如荣宝斋、采芝斋等,甚至一些饭馆求风韵典雅,把字号称为“清雅斋”等。(四)幌。旧时,店铺门首悬挂幌子作为商店的招牌,用以标志经营的性质。幌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一是文字幌,如酒馆写个“酒”字,当铺写个“当”字,裁缝铺写“成衣”;二是形象幌,用商品的模型作“幌子”,如鱼店悬挂一条木鱼,面店悬挂纸条,卖膏药的画片膏药等;三是实物幌,卖什么,就挂什么,如卖木炭的门前挂一节木炭,卖麻的门前挂几缕麻,卖线的挂几撮线;四是象征幌,即用物件的形象作为店铺性质的象征。如小客店悬挂一盏灯笼,颜料店挂彩色木棍等。(五)肆。上古时代,以肆表示商店。《周礼》曰,“正其肆,陈其货贿”;《文选・游西池》也说,“肆,市中陈物处也”;《论语・子张》则把肆称为手工作坊,指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古代的杂货店一般分两种:一是固定的店铺,属于坐商,被称为铺子或者肆,二是流动的挑着杂货走街串巷叫卖的,属于行(xín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fbbb1242aa9f00e4a024016c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