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为什么要敲钟


  在职场上人们常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来形容某些人“混日子”的工作态度。如果说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可能很多人不服气,就象人们常说“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是错误的概念一样。  在许多人看来,和尚撞钟容易的很,既不用动脑子,又不用费力气,到时辰撞它几下就得了。和尚撞钟真的这么容易吗?只有当你亲自看到和尚撞钟之后,你再也不会说和尚撞钟是“混日子”的代名词了。  佛家讲,人生共有108种烦恼,怎样才能消除这些烦恼呢,因此采用撞钟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寺院会敲晨昏钟。敲108下,消除108种烦恼。故佛经中有“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之说。  所以,敲钟既不是纯粹的例行公事,也不是什么表面文章,而是佛家弟子发自内心深处呐喊的体现。要不,那不紧不慢的节奏、抑扬顿挫而又悠然自得的声音为什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的心灵得到震撼和净化,使人的情操得到陶冶呢?另一方面,钟声并不仅仅是具有音乐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存在着一种可以度脱人们的生死与苦厄的神奇的力量。  再来看和尚是如何敲钟的吧。我和一位老方丈谈到此事他说:“撞钟的和尚一定要手脚利索,脑子灵活,有一定功底,而且要责任心强。”初听很是不解,这和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刚好相反。后来在另一个寺院又听到这样的规矩,除了以上的要求外,还要精通经文,方可称职。在撞钟前,必须默诵佛经,诵毕才能执椎撞钟,在撞钟时要撞出轻重分明、缓急有至的节奏;钟声还要抑扬顿挫,传之既远又要回荡不息。  这是一则关于态度的哲学故事:清晨,住持方丈奕尚禅师刚刚从禅定中起身,寺里刚好传来阵阵悠扬深沉的钟声,整个山谷似乎都动摇起来。禅师凝神侧耳聆听良久,待钟声一停,忍不住召唤侍者,询问道:“今天早晨敲钟的人是谁?”侍者回答道:“报告方丈,是一个新来参学的小沙弥。”奕尚禅师点了点头,吩咐侍者将这位小沙弥叫来。  奕尚禅师问这个敲钟的小沙弥,道:“你今天早晨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在敲钟呢?”小沙弥不知奕尚禅师为什么特意要见他,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问他,忐忑不安地回答道:“没什么特别心情,只是为打钟而打钟而已。”奕尚禅师道:“这不是你的心里话吧?你在打钟时,心里一定念着些什么?因为我今天听到的钟声,是非常高贵响亮的声音,只有虔诚的人,才能敲出这种深沉博大的声音。”小沙弥想了又想,认真地回答奕尚禅师,道:“其实也没有刻意念着,只是我平常听您教导说,敲钟的时候应该要想到钟即是佛,必须要虔诚、斋戒,敬钟如佛,用犹如入定的禅心和礼拜之心来敲钟。就是这样而已。”奕尚禅师听了很是高兴,他进一步提醒这个小沙弥,道:“往后处理事务时,都要保持今天早上敲钟的禅心,将来你的成就会不可限量!”后来,这位小沙弥一直记着剃度师和奕尚禅师的开示,保持司钟的禅心,终于成为一名得道的高僧,他就是后来继承奕尚禅师衣钵真传的森田悟由禅师。  “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敲钟是一个和尚的必修课。但看似简单又平常的敲钟,奕尚禅师却能用心聆听,读懂了敲钟人的心思意念,发现此人绝非泛泛之辈。现代的管理者应该反思:自己是否具有这位禅师的洞察力,能从敲钟这样的小事情中发现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其实,识别人才的不二法门就是要像弈尚禅师那样,事事留心观察,时时睁大双眼,从别人不留意的细微之处来考察、辨别一个人是否是人才。真正为企业所用的人才,能够为企业带来希望与回报的人才,应该是具备良好职业素养与道德的人才,如果有职业素养与道德的缺失,那么这样的人始终无法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相反,能力越强将会给企业造成的危害越大。从整垮了巴林银行的尼克.里森的案例带给我们铭心刻骨的警示。  敲钟是小和尚的必修课,工作是企业员工的必修课,我们更应该深刻地反思:我们为什么而工作?究竟是为了薪酬、、理想和抱负,还是为了自己和企业的未来而工作呢?其实我们每个人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薪酬回报而努力,同时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创造未来而努力。既然我们身置其中,那么就应该全力投入,就应该做好每一件事情。而绝对不应该以旁观者角色或是指指点点,或者是牢骚满腹。每一个人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像小和尚坐在钟前一样,一是坐在钟前人在“心”不在,想敲就敲,不想敲就不敲,属于自己的那份工作,能混过去就尽量混,反正能拿到工资,不混白不混。二是人在“神”不在,每天按照规定,把钟敲响就行,把交给自己的任务草草完成就可以,至于质量如何,效果怎样,不会想太多,任务之外的工作,更是视而不见,懒得去动。三是人在“心”还在,把钟敲好,敲得能唤醒沉迷的众生,也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力求把本职工作做到完美。这三种表现里,当然最希望第三种能成为主流。而要达到第三种境界,这就需要人人都能做到心中有“钟”!  心中有“钟”,还要让钟有一定的吸引力。面对一个简单枯燥的工作,无论敲钟者也罢,住持也罢,要想办法把这份枯燥尽量变得生动一些,在枯燥中、简单中寻求一点乐趣;要尽可能改善敲钟者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引导敲钟人培养一定的爱好,在双方的努力下让敲钟者爱起钟来。这样的心中有“钟”才是快乐的、主动的,效果也是最好的。

过去除了看太阳,没有计时间的工具。佛寺作为一个“公益单位”,兼有向周围百姓报时的责任(不知谁定的),所以和尚例行敲钟主要是为了报告时间的。“佛寺晨撞钟,暮击鼓以报时。”以后的“表”叫做“钟表”、“座钟”、“挂钟”,时间叫做“钟点”、“一刻钟”,我看都与这里的和尚敲钟有关。上面说的“警钟长鸣”,也象有一些敲钟的“附带”作用吧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f74b4c8c882703b756d32abb [复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