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磨香油的发展现状


  小磨香油的由来  据《潍县志稿》载:崔氏一族,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潍县大圩河崔家庄。一天,吃午饭时,他把碗里的芝麻糊用开水稀释准备加到菜里食用时,因水加多了一点,在用筷子搅拌时,偶尔发现碗里竟漂着许多油珠,他端起碗晃了晃,油珠聚到了一起,并随着热气飘出一股扑鼻的特殊香味,他用筷子蘸了些油珠一品尝,味道特别香,他用自己种植收获的芝麻籽在锅里炒好,又用他自己制作的小石磨将炒的芝麻籽磨成糊状,又把芝麻糊放到他自己烧制的大泥盆中,倒入适量的开水,用一根木杠在盆中不断地搅拌,成功啦! 后来传到了皇宫。钦差大臣给皇上一品尝,皇上一个劲地赞赏,连声直说:“香!香!香!就把这油叫“香油”吧。”又因为这香油是用小石磨磨制的,人们又将其称谓“小磨香油”,这就是“小磨香油”的来历。  小磨香油的加工工艺  一、 选料炒籽。选成熟饱满、干湿适中的新芝麻,先用簸箕清除各种杂质,也可用清水漂洗除去漂浮的杂质和沉底的泥沙,然后堆闷起来,使其均匀吃水。炒芝麻时,先用急火加热,当快熟时,渐减火势,并加快搅动,促进烟和水气的放出。芝麻呈黄褐色时,迅速取出,摊开降温,并簸去炒焦的碎末渣滓。  二、细磨芝麻。将炒酥拣净的芝麻趁热放在石碾上反复碾磙或小磨上细磨。当把芝麻碾磨至稠糊料浆时检查细度,用拇指、食指捻开料浆,不留残渣,越细越好。然后把料浆揽在盆子里,放进盛有开水的锅里用文火加热。  三、 对浆搅拌。经过磨料操作,加入开水搅拌,就能把料浆中的油代替出来。必须用90度以上的开水,加水量一般是芝麻重量的二分之一左右,分三四次加入,逐次减少加水量,每次加水后均要搅拌。油浆底部渐呈蜂窝状,大部分油即浮出。最后酌量加水定浆,搅速放慢,半小时后将油撇出。  四、震动分油。料浆加水搅拌后,大部分油从油浆中分离出来,可用面杖或葫芦类物体在油渣浆中上下震荡,促进渣浆中的小油滴结团浮出。连续震动撇油三次。震动分油时应保持温度在八九十度,以减少油的粘度。撇出的香油,若不带浆渣就不要过滤,即为清香透明的小磨香油。剩下的油渣可做酱油、味精和点心馅等,但要注意及时食用,防止发霉变质,油渣多时可以干藏。  1 生产现状  芝麻销售较为畅通,目前市场供不应求,潜力较大。芝麻加工以小磨香油和芝麻酱为主,加工作坊遍布产区及周边城市,芝麻及其加工产品除供应本省外主要销往西北其它省,也有一部分出口韩国等东南亚国家。是旱地轮作的主要经济作物。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2.1观念陈旧,生产技术得不到重视  群众习惯上把芝麻当作填闲作物,多作为小麦收获后的夏季复种作物,有收多少是多少的思想,生产上也不够重视,技术投入和物资投入较少,因而造成产量水平较低。加之我国长期处于农产品短缺阶段,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科技主管部门、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均不重视小作物,对芝麻等投资一直很少,使芝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滞后。  2.2产量不稳,年际变幅较大  芝麻是耐旱性较强的作物,主要种植在渭北旱原,易受旱地降雨量年际变化和分布不均的气候因素影响,产量不稳,年际变幅较大。正常年份,芝麻产量为75~1OOkg/667m2,干旱年份为50~75kg/667m2,在播种出苗期特殊干旱年份捉苗保苗较难,9月份收获期阴雨较多时,对产量和商品性影响较大。  2.3品种混杂,退化严重,商品率低  生产中目前应用的芝麻品种有五撮莲、引芝1号、豫芝6号、豫芝11号、陕芝3号及当地农家品种,除少部分农民购买新品种外,大部分农民科技意识薄弱,不愿花钱购买新品种,自留种子或串换种子,导致生产中芝麻品种混杂、退化严重,蒴果变小,结蒴稀少,三蒴率降低,始蒴部位变高,抗病性较差,成为芝麻单产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2.4栽培技术落后,投入不足,管理粗放  生产中撒播较多,条播较少。“朝天一把籽”,土壤不处理,地老虎等地下害虫较多,加之干旱因素对芝麻播种捉苗影响较大,捉苗难的现象较为普遍;出苗后不及时定苗,盲目增加留苗密度,单株发育不良,结蒴稀少;有些地方后期不打尖,形成疯长,致使产量低下,成熟度差,商品率不高;施肥只在苗期追施少量氮肥,有的甚至不施肥,生产中肥料的投人量严重不足,养分配比更谈不上,缺乏高产的物质基础。一种一收,管理粗放,这也是芝麻产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2.5连作普遍,病虫害严重  主产区芝麻种植比较集中,由于受土地限制,重茬连作较为普遍,导致土壤养分失调,理化性质变差,有害微生物数量增加,病害加重,虫口密度增大。在播种出苗期虫害较多,根部病害较重,死苗严重;生产中后期叶斑病等叶部病害多,叶片极早枯黄,失去光合能力,植株生长发育不良,单株蒴果数减少,蒴小籽秕,产量降低。  2.6加工分散,规模较小  近年来,芝麻市场一直看好,但加工以个体作坊的形式遍布于各主产区及周边城市,加工分散,企业规模较小,缺少联合,技术和装备落后,缺少精、深加工产品,难以形成驰名品牌,把芝麻产业作大作强。更有甚者个别加工业业主掺杂使假,以次充好,争相压价,影响了消费者的利益,  3 促进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3.1建立芝麻生产基地  在芝麻优势区建立芝麻生产基地,这样一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好示范点,推行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管理,树立典型样板,引导群众自觉地走优质增产增收之路,从思想上改变芝麻是填闲作物的认识,增加芝麻的科技和物资投入。二是明确基地建设标准,改善完善芝麻生产基地的基本条件、设施和内容,形成生产规模,为发展芝麻产业提供基础。三是加速推进芝麻产业化进程,建立“企业+技术单位+基地+农户”型经营模式,通过订单农业的形式,和农户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规定双方权利和义务,保护价收购,发展商品生产。  3.2推广优良新品种  大力推广陕芝3号、航芝1号、中芝12、豫芝11号等优良新品种,逐步淘汰地方老品种,组织进行品种选育和提纯复壮工作,逐步杜绝盲目引种,消除品种多乱杂的现象,提高芝麻的产量、产值和商品率。陕芝3号是陕西最新选育的芝麻新品种,籽粒皮色纯白,具有抗旱、抗病性强、生长势强、丰产性突出、适应性广、含油量高的特点,每 667m2产量可达100~15Okg,在生产中表现特别突出,陕西省已确定其为主栽品种并在全省大面积推广。目前在主产区三原、富平、蒲城、蓝田、扶风、洋县已大面积种植,在陕西、甘肃、山西、河南等地推广3.3 万hm2左右。

http://www.cuizi.com/rfls.asp 神工六百载 飘香千万家 ------崔字牌小磨香油的传奇故事 楔 子 历经600多年的沧桑历史,200多年前就被名人郑板桥誉为“天下第一香”的“崔字牌”小磨香油,早已蜚声海内外。小磨香油从明朝由崔氏老二(绰号“崔香油”)发明问世以来,一直到清朝末期,都被列为宫廷贡品,专门进贡皇上御膳享用,誉满京都。到今天,“崔字牌”小磨香油更为现任潍坊瑞福油脂调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崔 字牌”小磨香油第二十代传人崔瑞福秉承心脉,发扬光大。这里,记述一段与“崔字牌”小磨香油息息相关的传奇与故事,楔进历史,传与后人。 石嬷嬷的传说瑞福公司是全国唯一的专业生产小磨香油、小磨芝麻酱的公司,用的是传统的小石磨生产工艺。进入瑞福公司的生产车间,清一色的石磨在车间整齐排列,无论生产技术和研发如何与现代化对接,石磨是永远不可丢弃的宝贵财富。每年农历的正月初十,是石嬷嬷节,是公司最隆重的节日,公司的领导和全体员工,都要在这一天给石磨祭祀、行礼。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叫神农,他一心想找到可以给人们吃的东西,把目标定在了树和草上,在《神农本草经》中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的记载。他用那两只芭蕉扇似的大手,把草丛中的穗儿撸下来,放在手掌心,合起双掌,细细磨搓,最后用嘴吹去秕糠,把粒儿放到口中去尝.他不停地撸、搓,皮磨破了,双手血肉模糊、疼痛难忍。有时被毒得鼻青眼肿,浑身发紫。有一天,他正在撸下一棵高杆植物的长穗搓起来,刚搓了不几下,痛的他皱眉裂嘴…你等一等,我来帮你好吗?”一个身材窈窕,浓眉大眼,黑发飘飘的姑娘站到他的面前。“没等神农愣过神来那漂亮的姑娘就轻轻地把他的双手掌裹起来,微笑着指了指身旁一样东西说:“以后你甭用手搓啦,我专门为你做了可以把皮搓碾下来的东西。”神农有些惊疑地看了看地上的东西:一块半尺立方的的石头深凹进去,旁边放着一个磨得圆圆的杵头。“这是什么?”神农惊奇地问?“这叫臼,把植物种子放在里面捣一捣,皮儿就掉下来了,不信你试试。”姑娘伸手撸了一串穗的种子放进凹洞里,用杵头慢慢捣着,不一会儿,粒儿和壳儿分离开来,抓出一把,轻轻一吹,手里就只剩下了种子。神农一见,高兴地跳了起来......后来,神农就和山女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聪慧的山女从手搓东西的姿势,研究出用两块圆形平面的石头,平面上挖出一道道的沟纹相对并转动,可以将植物种子磨碎成粉末,后来人们称其谓“石磨”。再后来,人们发现,石磨上挖出不同的沟纹,可以用来磨面粉,磨面糊,磨豆浆等。再再后来,开始有了姓氏,先贤们在给山女赐姓的时候,因为她是一位漂亮的姑娘,又住在山脚下,所以就取“山下佳人”的意思,给山女赐姓为“崔”。据传说,她的子孙后代都随她而姓。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发明了石磨的山女,都尊称她为“石嬷嬷”,就是石磨的磨祖。传说她是正月初十生日,在每年的正月初十这一天,凡是开山、做磨、用磨、石雕、石刻等行业的人们都给她过生日,以表后人对她的纪念和崇拜。 小磨香油的由来 据《潍县志稿》载:崔氏一族,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潍县大圩河崔家庄。当时,崔氏三兄弟迁居此地,并以自己的姓氏取村名为“崔家庄”。崔氏老大有种蔬菜、种瓜的技术,其后代迁居寿光稻田一带。崔氏老三会捕鱼,后来他的后代定居于潍县央子一带。唯有崔氏老二留了下来,聪慧伶俐,手巧心灵,既会种地,又会烧窑,还会用石头做石臼、石磨等工具,人们都夸他是能工巧匠。那时,芝麻收获后,将芝麻籽在锅里炒一炒,用石臼捣碎成粉状或用小石磨磨成糊状直接食用 。一天,吃午饭时,他把碗里的芝麻糊用开水稀释准备加到菜里食用时,因水加多了一点,在用筷子搅拌时,偶尔发现碗里竟漂着许多油珠,他端起碗晃了晃,油珠聚到了一起,并随着热气飘出一股扑鼻的特殊香味,他用筷子蘸了些油珠一品尝,味道特别香,这香味别的油类是没有的。于是,他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开始动脑思考,用心琢磨:要是把更多的芝麻糊加入开水制出更多的油来,加在饭菜里,饭菜不就更香了吗?他便动手做起试验来,他用自己种植收获的芝麻籽在锅里炒好,又用他自己制作的小石磨将炒好 的芝麻籽磨成糊状,又把芝麻糊放到他自己烧制的大泥盆中,倒入适量的开水,用一根木杠在盆中不断地搅拌,成功啦!他的想法试验成功啦!盆里果然漂出了厚厚地一层油,散发着扑鼻的香味。他又把木杠放在饭桌上,把泥盆底部放在木杠上,用手握住盆沿晃动泥 盆,油越出越多,油层越来越厚,他用木勺把油撇出来,盛进陶里罐挑到 集市上去,给人们一品尝,人们都很惊讶。崔氏老二自豪地说:“这是我刚刚发明试验成功用芝麻磨制的芝麻油,把它加在饭菜中食用,味道可香啦!”人们争相把他的芝麻油抢购一空。由于崔氏老二是一个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能工巧匠,不论什么事,总是好琢磨,好研究。他在芝麻油磨制中又发现一个关键问题:即芝麻油的香味与芝麻的烘炒火候关系很大。芝麻烘炒火候小了,制出的油香味有些清淡,颜色也浅;芝麻烘炒火候大了,制出的油带有焦糊味,颜色也深;芝麻烘炒火候适中,制出的油香味又浓,颜色也好看。从此,崔氏老二在芝麻油的磨制过程中,对磨制工艺技术不断地研究、琢磨和改进,磨制出来的芝麻油越来越香,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就这样他发明磨制出的芝麻油有着浓郁特殊香味的消息很快传开,一传十,十传百,后来传到了皇宫。皇上知道后,下旨叫钦差大臣将崔氏老二的芝麻油送进皇宫,钦差大臣给皇上一品尝,皇上一个劲地赞赏,连声直说:“香!香!香!潍县大圩河崔家庄竟磨制出这等香味的油来,难得!难得!甚是难得!就把这油叫“香油”吧。”人们也就把这芝麻油改称为皇上赐予的美名――“香油”了,又因为这香油是用小石磨磨制的,人们又将其称谓“小磨香油”,这就是“小磨香油”的来历。后来,人们还给崔氏老二起了一个绰号叫“崔香油”,他就是“小磨香油”的发明创始人,也就是“小磨香油”的始祖!年深日久,人们渐渐把他的真实名字忘了,只知道他叫“崔香油”。他发明磨制的“小磨香油”工艺世代相传,传给了他的子孙后代,传到了祖国各地。 郑板桥与崔字号小磨香油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被称作诗、书、画三绝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曾有一段“闻香赋诗”的故事呢!一天,郑大人很早就更衣起床,由衙役陪侍登上他的吟诗楼。郑大人闻到一阵浓郁扑鼻的香味,极目远眺,却辨不清香味从何散发而来。问道:“何味甚香也?”衙役答道:“此香味乃城西十多里远的崔家庄磨制香油散发出的香味随风而来,听老辈人讲,他们的祖传工艺有四五百年了吧。”郑大人深深地陶醉于此香味中, 自言自语道:“香,此乃‘天下第一香也’!”继而诗兴大发,随即赋诗一首: 十里郊野满城香,举目远眺圩水长;神工鬼磨五百载,正宗芳味崔家庄。说起崔字号香油和郑板桥之间的故事,还有一段“郑板桥赠驴”和“香油进贡宫廷”的佳话呢!郑板桥在潍县任知县时,常常扶贫济困,微服深入民间,体察民之疾苦。一天又和一名衙役一起来到了城西崔家庄。到了一家小户人家门前,正听到一男一女的对话和推磨的脚步声。悄悄地靠近门楼向院内瞅,原来是小两口子正唉声叹气磨芝麻做香油。只听那小伙说:“都说郑大人关心穷人,我才不信呢!咱天天卖香油也赚不了几 个钱,还得夜夜像驴一样推磨,受这份罪,他也没给咱头驴帮帮咱”。 衙役一听很气愤,要敲门理论一番,郑大人一把拉住他,微微一笑,说:“你去告诉这两口子,明天一早,让他把香油送到县衙,咱用头最好的毛驴换他们的!” 衙役听了不敢怠慢,立即敲开门,向小两口说明此事。小两口一听半信半疑,真是天天烧香拜佛也没这么灵验的,念叨念叨着,天上就真的要掉馅饼了,这样的好事上哪找去?看来郑大人确实是个为穷人办事的好官呢! 第二天一早,郑板桥早等在县衙门口了。小伙儿心里还是不踏实,没等他开口,郑大人就从背后抽出一幅画给了他。小伙儿展开一看,原来画上画着一头驴栓在竹石旁边。他一下子楞住了:原来郑大人是拿咱庄户人逗乐子,这衙门真不是庄户人来的地方!郑大人笑着说:“听说你家磨芝麻做香油没有毛驴,今天我赠你这头纸驴,到集上可换头最好的毛驴。你就拿去吧,香油就用这纸驴顶啦。”这小伙儿来到集上,把画亮出来说是要卖,一家店铺的老掌柜,没问画的贵贱,将画抢到手,说主人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这小伙儿看他真心要买,狠狠心说给头最好的活驴就换,哪知老掌柜二话没说,拉上他就往牲口市,任他挑好一头上等毛驴,小伙儿牵着毛驴哼着小曲回家了。郑板桥扶贫济困赠驴的故事也就流传了下来。再说郑板桥郑大人用一幅毛驴画像换了两坛香油,却不舍得吃。正好年关将近,他想起了自己仕途的引路人――乾隆皇帝的叔叔慎郡王允禧。从范县到潍县,自己当着这个“小小芝麻官”,整天忙于政事,也应该去看看恩师了。想到此,郑大人连忙修书一封,命管家快马加鞭将香油连同书信送到京城慎郡王府。话说慎郡王允禧接到郑板桥送来的香油后,忙将香油送到厨房了事。谁知,慎郡王却在下一顿的菜肴里吃出了味道的不同。“今天的菜肴怎么这么香啊?”叫来厨子一问,原来是菜里加了香油。取来坛子仔细端详,普普通通的民间粗瓷坛,封口的红油纸正中写一个“崔”字。打开坛子,立刻一股纯正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油质澄澈,色泽棕红,可谓“余香绕梁,三日不绝”。“崔字号香油,真乃极品也!”如此美味,岂敢独享!王爷忙命福晋进宫,给太后奉上一坛。太后一尝,喜上眉梢,赞道:“香,实在是香啊!”当听说这么美味的香油竟是用一粒粒不起眼的芝麻磨制而成,简直太神奇了!太后即刻传令到慎郡王府将送香油之人即郑板桥的管家进宫询问,管家受宠若惊,将崔字号香油的历史、工艺等等禀呈太后,当然也提到了郑板桥为崔字号香油题写的诗文。太后重重地赏赐了他,并传口谕:崔字号香油,天下一绝,列为贡品,年年进贡。 陈官俊与崔字号小磨香油的佳话 据传,崔字号香油真正在宫廷、在京城传播出名还是在嘉庆和道光年间。这期间,潍县人曾任吏部尚书等要职的陈官俊和他以后曾任翰林院编修等职的陈介祺,对崔字号香油的推广发挥了关键作用。清朝道光年间,潍县城里人陈官俊,进北京赶考。陈父特意买了几坛子崔字号香油,给陈捎上。陈就把香油全部送给了董翰林(寿光稻田桂河村人),董大人接到了陈赠送的崔字号香油,连声称好,曰:“我董某青少年时代,也吃过崔字号香油,很出名的。”董大人把香油转送给了皇宫御膳房供道光皇上享用。道光皇上尝着和一往的御膳不同的是满桌香味缭绕。就问:“今天的菜怎么这么好吃?”宫女忙找来御厨,御厨说: “回禀万岁,是董大人的山东老乡从潍县来,赠送给他的崔字号小石磨香油,他老人家没舍得吃便送来御膳房,并说专供万岁享用。”道光听后很高兴,并下旨御膳房专买山东潍县城西崔字号香油。从此,每逢八月十五、过春节前,陈家父子都把崔字号香油当做贡品,进贡皇宫。据说,御膳房也付些银两。到后来陈官俊的儿子陈介祺亦照此每逢年节进贡香油。据说,福建巡抚张兆栋(潍县人)任职期间,也命家人买崔字号香油送北京进贡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等,并把崔字号香油从潍县带到了福建,通过福建沿海的渔船、商船,把香油传到了印度尼西亚、新西兰等东南亚诸国。如今,东南亚各国的大宾馆饭店里,中国菜系使用香油佐料的很多,且很贵重。当时,宫廷内外和京都大酒店都争相引进潍县菜系,他们不叫潍县菜,都称鲁菜。特别是潍县的凉菜系列,在宫廷叫绝,在京城叫响,而凉菜的味道主要靠纯正的香油为主要佐料,这样崔字号香油随着御膳房和京城的潍县菜系的流行,很快在京城推广开来。后来,陈介祺在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编修、方略馆分校等职的时候,崔字号香油源源不断的运往京城,成为供不应求的抢手货。在这期间,驻京的各国使领馆也纷纷品尝潍县菜,并纷纷订购崔字号香油作为调料和礼品捎回本国。就这样,潍县城西,大圩河畔的崔字号小磨香油,火爆京都,蜚声海内外。 十八代传人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ebbf1e0684e2017b909d0a39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