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上一句是?


上一句是:三十亩地一头牛
有田地,有土地,有妻子和孩子,还有温暖的炕(家),这意味着幸福的生活。





1947年,刘少奇同志在东北解放区干部会议上讲话。





刘少奇在会上讲话的主要思想是:翻身农民分田、分牛、分家具,生产积极性高,为自己放下粮食,一家人过着“30亩地、一头牛、妻儿热炕头”的幸福生活。但是我们的干部和士兵不应该贪图这样的生活,因为国民党和反动派还没有完全打败,全国许多地方还没有解放。”







在文革中,这段话被批评为刘少奇反革命、半途而废、破坏革命的罪行之一。这是附言。我不在这里谈这个。






扩展资料:



一头母牛的妻儿在30亩地里热炕头。这句话之所以被大众所传诵,是因为它简单、明快、朗朗上口,代表着幸福的生活。今天,有不同的版本和含义。





类似的版本是:30亩地一辆拖车,妻儿热被褥。它也表达了快乐和幸福的生活。





如今,这句话也讽刺了一些渴望安逸、满足现状、贪图孩子私情、不想进取的人。

“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上一句是“二亩地,一头牛”。 时至今日,还记那“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顺口溜。  童年,知识甚少,当时理解的意思是农村土改后,老百姓都分到了田地,有了,生产工具,穷人也娶上了媳妇,住上了属于自己的房子,睡上自己的炕头儿,不用给地主扛活了,感谢国家、感谢党。热炕头儿,这三个字早早地在幼小的心灵上烙下了印痕,现在说出来还是感觉热乎乎的。  东北地区自然条件特殊,冬天特别寒冷,睡火炕是家家户户的习惯。走进东北农村的房子都是这样的场景,推开房门,外屋是锅台,水缸,酸菜缸和柴火堆。进了里屋是睡觉和休息的正房,屋里有两铺南北大炕,靠着南窗的叫南炕,炕稍是两只红漆大柜,画着各种图案,柜的上面垛着红绿花面的被褥和枕头,炕上放着扫炕的小笤帚,鸡毛掸子,靠近灶台一侧的叫炕头,放着火盆,烟叵箩和老太太玩的纸牌.窗台上是几盆养的花。  炕头离灶台近,火经过烟道先路过这里,先受热,所以比炕稍热乎,是冬天屋子里最暖和的地方。所以,热炕头是每个人坐或者躺着休息最舒服的地方,也是东北人冬天招待客人最高档的雅座。  客人来到主人家,主人会拍着热炕头连声说“快进来,进来,上炕,上炕……”。客人按照主人的安排,摘掉挂霜狗皮帽子,脱下棉手闷子,搓着冻红的双手,褪下鞋子,盘腿儿坐上炕头上,拿过炕上的烟笸箩,捻上一袋烟,唠起来了家常。窗外虽然大雪纷飞,火炕上是温暖如春。  睡热炕头是有讲究的,热炕头一般都是给家中最老的人睡,小孩子只能按大小依次睡炕稍。家里来了客人,这热炕头要给客人睡,其他的人往炕稍那面挪。有的时候,客人和主人互相客气,为了让炕头推推搡搡,在寒喧中充满着浓浓的温情。  热炕头也是幸福生活中的一项内容,农村来串门的人,进屋都习惯性地伸手摸摸炕头热不热,热乎的炕头说明这家日子过得不错,若炕头如同炕沿儿一般冰凉,说明这家人连柴都烧不起了,让大家瞧不起。  热炕头白天是妇女们聊家常的好地方。东西院的邻居,七大姑,八大姨,三三两两地的几个人盘坐在热炕头上,叼着大烟袋,烤着火盆,边抽烟边闲聊,村里的新闻,张家李家事的,妈家婆家事儿的,有说不完的话题。老婆婆一般都互相叨咕儿媳妇,说儿媳妇不会过日子,老往娘家倒腾东西。小媳妇们坐在一起大多都是讲老婆婆,说老婆婆埋汰,鼻涕过“黄河”了也不擦。老婆婆馋,给孙子嗑苹果皮还往深里咬。中年妇女们泼泼辣辣的,说话像旋风一样,她们最爱讲村里的风流韵事,老赵家老爷们昨天上王二寡妇炕了,老家媳妇两口子睡觉“唱歌”动静大了……。坐在热炕上,都有话说,有嗑唠。炕热了,坐不住了,用双手交替在屁股底下垫着,落得手热呼呼、红通通的,还是舍不得离开这个热炕头,就连上厕所也不肯去。  热炕头,有左邻右舍其乐融融氛围,更有更多的亲情温度。不管你怎么疲劳,身体怎么不舒服,只要身上一沾上它,温暖的亲情就把你包围住了,让你感觉暖暖的。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eba93bad5028b79bd2753ca1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