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的月亮表达了什么情感


《十五的月亮》表达了边关战士对家乡的思念,对妻儿的思念。
《十五的月亮》可分为三个部分,每一部分为8小节,均为两个乐句。第一部分的8小节,音调采用了北方民间音调的素材,简洁流畅,委婉动人,寓情于景表达了边关战士对家乡的思念,对妻儿的思念。
紧接着的8小节:“你守在婴儿的摇篮边,我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你在家乡耕耘着农田,我在边疆站岗值班”,用宣叙的音调叙述了明媚的月夜夫妻二人的不同境遇,在对照中将“家乡”与“边关”、“妻子”和“丈夫”巧妙地联为一体。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84年的一天,作词人石祥到河北省与部队官兵座谈“战士喜欢什么样的歌曲"时,一位连长希望他创作一首歌唱军人妻子的歌曲。起初石祥对如何称呼军嫂感到犯难,称军嫂为“妻子”太老气,称“亲爱的”“心上人”又太时髦;
直到晚上快熄灯的时候,他推开窗子想开阔一下思路时,一眼望见明月,便想起了苏轼的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在天,夫妻两地相望,你也思念,我也思念,于是石祥便用“你”、“我”解决了人称难题,有感而发,很快写完了《十五的月亮》的歌词。
之后某天,在石祥晨练时,偶遇作曲人铁源,便兴致冲冲地把歌词背给了铁源听,铁源听后也拍手称赞,并希望为该曲作曲。铁源回到房间后,两天内便创作出了该曲的曲谱,之后铁源请作曲人徐锡宜对曲谱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1984后的秋,那年我从师范学院的自学辅导班下课回家,打开电视。电视里正播中秋晚会《但愿共婵娟》。柳培德弹着吉它,自弹自唱了一首歌曲《十五的月亮》,柳培德在演唱这首歌时声情并茂,很好的诠释了这首歌的意境。那份夜晚的宁静,那份浓浓的思念,那份士兵的柔情都表现在歌曲里面了。 1985的春节联欢晚会,尽管那届“春晚”并不成功。但由柳培德和董文华在晚会上再一次演唱这首歌曲,虽然柳培德并没有董文华唱的那么明亮,深情,但做为演唱第一人,我觉得更适合表达在十五的夜晚战士的怀乡之情,怀亲之情。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十五的月亮》的走红,更多的是这首作品在词曲方面对军人思乡的情怀刻画到极致。特别在当时的中国,在那个连收录机都成为奢侈品的年代,军人们只能通过收录机收听广播,而这首歌的出现无疑唱出了千万军人的心声。而关于这首歌的影响力,随后因为“春晚”的关系,不只是在军人、部队间,在广大人民群众队伍中也得到了传唱,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金曲。  《十五的月亮》这首歌的诞生纯粹出自一个偶然的机会。1984年4月,《解放军歌曲》编辑部组织了一个创作组,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河北省高碑店某部队体验生活。作曲家铁源、北京军区词作家石祥、总政歌舞团作曲家徐锡宜等人。这天,创作组与这个部队的官兵共同召开“连队战士喜欢什么样的歌曲”座谈会,一位连长在发言时说:“现在官兵唱的歌不少,但反映军人妻子的歌却没有,干脆,你们就给我们写一首赞美军人妻子的歌吧。”话还没有说完,大家就笑了起来。这位连长严肃地说:“笑啥子嘛?我说的是真心话!”原来,这位连长是四川人,他的妻子还没有随军,妻子不仅在家乡种田和抚养孩子,而且还要常年照顾年迈的婆婆、公公。这位连长的一席话,给创作组的成员很大启迪。  石祥回到住处后,顾不上休息,当天就写出了《十五的月亮》的歌词:“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铁源和徐锡宜谱了曲。其实,最初这首歌是由歌唱家董振厚演唱的。后来,董振厚因病去世。而由董文华唱红。也成就了年轻的董文华。因为这首歌是赞美军人妻子的,歌词是这样写的“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你守在婴儿的摇篮边,我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你在家乡耕耘着农田,我在边疆站岗值班。啊,丰收果里有你的甘甜,也有我的甘甜;军功章呵,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可能是董文华是女的关系,把这首男歌女唱。歌词也改为:“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我守在婴儿的摇篮边,你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我在家乡耕耘着农田,你在边疆站岗值班。啊丰收果里有你的甘甜,也有我的甘甜;军功章呵,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一经发动,“你”变成了“我”,极大的削弱了主题,军人对妻子的怀念与赞美,同时,也给人一种军人妻子不谦逊的感觉。削弱了军嫂在军人心中善良贤惠的美好形象。 25年过去了,现在我们在重新演唱这首歌的时候,希望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按照最初的歌词来演唱“你在家乡耕耘着农田,我在边疆站岗值班。”以达到赞美军人妻子的意境。也能表现出军人对家乡对妻子的思念。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e0de01c9b898055bb65a1657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