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拱手礼,为什么当今不再受用了?


中国古代士与士之间,见面经常面带微笑、身体前倾、双手相抱行一个拱手礼,又叫作揖。这种儒家传统礼仪一直是历朝历代所推崇的行礼规范。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拱手礼已经不再受用了。这又是为何呢?

中国礼仪,从记载上看,开始于周朝。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担任摄政王时,重新制订了《周礼》,作为巩固皇权、规范朝臣的行为制度。在《周礼》里面,就有这种拱手礼,亦做“揖”。
历史风云,代际流变。社会总是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等级走向平等。至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以后,封建帝制坍圮,旧规矩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一些礼节趋于简化、自由和平等。包括后来改革开放春风吹拂神州大地,打开国门与世界接轨,一批批人才,从国外带来的不仅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社科文艺,还有西方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礼仪文化。更为简单而平等的握手礼,自然也取代了我们传统的拱手礼,普遍盛行。

握手礼,只要伸出一只手即可完成。其实是从形式上解放了另一只手,节省了行礼成本;另一方面,握手礼的构成,是两个人双方说了算。如果一个人一厢情愿地伸出手,而对方不愿意接受这份友好,则完全可以自由地选择不回应,这在具体操作上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实现,无非就是令先伸出手者觉得尴尬罢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是给了个体极大的自由权。而且即便双方“互敬互爱”,彼此都伸出手握在一起,也简化而轻便多了:无需身体前倾,无需考虑拱手时左右手哪个上哪个下,更为重要的是:每个人就那么简单握一握,似乎不必背负太多的主动谦卑即自我“身段儿”的牺牲。

可是自古以来世间的事,话要分两头说。说完了这头,也得说说那头。
我们传统的拱手礼看似复杂繁琐一些,但相比握手礼,有没有优势呢?
行礼的本质是表示真诚友好。拱手礼需要两手相抱,则无人可以做到一只手在前台友善地握,而另一只手在后幕拿着枪,准备着伺机而动打破对方的心脏或大脑。也就是说,我们传统的拱手礼是更加真心一片,诚意十足的:我一共就两只手,都交代给您了,从没有想过“留一手”。而且,拱手礼,我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不管您是否看得上我,我这礼行足了。我的心意,毫无保留全奉上了。可以说,拱手礼,相比握手礼,更加谦卑――我是低的,您是高的。您是我榜样,我师长,我贵人。我向您学习向您看齐。

这次疫情,我们似乎对远去的谦卑――拱手礼有了些许怀念:握手虽简单,可是必有接触,有感染病毒的风险;而拱手礼虽是更大的礼,但是隔着空气,未有碰触,可以说从病毒传染角度更为安全。所谓“梅需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世间之事,哪有什么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各有长短罢了。
拱手礼,如今已经难觅踪迹。今天的不再受用,也未必就代表着其一无是处。拱手礼握手礼,只要心真,都是好礼;东边日出西边雨,只要自然,都是好天。拱手礼握手礼,孰优孰劣,还敬请您见仁见智吧。

中国古代的拱手礼,到现在为止不再使用了,这都改为握手礼了,其实也是一种变革,我感觉拱手礼其实挺好的,以后肯定会流行起来,毕竟这样是比较卫生的。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ddaefc0f03a1167af4706cbc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