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歇后语?


歇后语,也叫俏皮话,是一种短小、幽默、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而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边是形象的比喻,起“引子”作用,如谜面;后边是解释、说明,如谜底,特别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因此称它为歇后语。
歇后语源自唐诗的一种“歇后体”,是唐代郑綮所创。《旧唐书・郑綮列传》记有这样一则趣闻:郑綮善写诗,诗里总带“刺”,诗的样式也有些怪,当时被人们称为“郑五歇后体”。这种原本登不得大雅之堂的怪诗体竟不胫而走,广泛流传,甚至连唐昭宗也总是听到下人吟诵。这些诗有很多是讽刺时弊的,可唐昭宗非但不怪,反而觉得诗中很有“蕴蓄”,亲笔批“郑綮可礼部侍郎平章事”。后来,郑綮真的做了宰相。不过,他当了官以后则寡言少语,更不写什么带刺的歇后诗了,但歇后体却从此流传下来。
寓意爱情
姑娘当大媒――自己作保
挑水娶了个卖菜的――人对桶也对
鸳鸯戏水――双双下
盼望太阳的姑娘――想晴(情)人
看戏流眼泪――-有情人
贾宝玉结婚――不是心上人
捉对的蚕蛾一――死也不放
棒打鸳鸯――两分开
媚眼做给瞎子看――不领你的情
快刀砍西瓜――两分开
快刀砍水――难分开
司马遇文君――一见钟情
向着太阳的花――爱情(晴)
杨宗保招亲――又喜又惊
门板上的神――定成对
雨后送伞一不领你的情
东边日出西边雨――说他无晴(情)也有晴(情)
揭示心情
梁上挂猪胆――苦苦(哭哭)滴滴(泣泣)
木匠的刨子――好管不平事
崔莺莺送郎――片伤心说不出来
寒号哭夜――如丧考妣
好马挨鞭打――忍辱负重
戴乌纱帽弹棉花――有功(弓)之臣
三伏天的汽水――人人爱
丈母娘疼女婿――心里爱
狗啃骨头――十分喜爱
拨了的闹钟――专做提醒人的事
桃子破肚――杀身成仁
三九天吃冰块――凉透了
小孩见了娘――没事哭一场
六月间喝冰水――寒心
对着墙壁流眼泪――独自悲伤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胡椒浸在醋里――辛酸得很
贾宝玉哭灵――悲伤已极
雪里送炭――急人所急
求知真言
理发师的徒弟――从头学起
老和尚打坐――用功
八十岁老头学打球――老练
鸡吃萤火虫――心知肚明
六十岁学打拳――迟了
电线杆子拉胡琴――大老粗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道士念经――照本宣科
剃头的割耳朵――外行
石灰浆写文章――尽白字
百年松树,五月芭蕉――粗枝大叶
马笼头给牛戴――生搬硬套
石匠打铁――不会看火色
隔靴搔痒――摸不到痛处
口渴了打井――来不及了
和尚打梆子――老一套
口儿诵来心儿非――前读后忘记
孔夫子念书――咬文嚼字
樵夫买柴――不务正业
立秋的石榴――点子多
鲁班门前问斧子――讨学问来了
麻袋上绣花――底子太差
王羲之看鹅――专心致志
牛瘦骨不瘦――底子好
拐杖吹火――一窍不通
打破沙锅――问到底
笨鸟先飞――早入林
猴子掰包谷――掰一个丢一个
一本通书读到老――食古不化
大炮打麻雀――大材小用
炉外的锤子――趁热打铁
铁杵磨成绣花针――功到自然成
人生理想
鱼鹰下洞庭――大有作为
嫩竹扁担挑起大箩筐――后生可畏
八十岁老婆婆绣花――老来发愤
矮子爬山――步步登高
瞎子进学堂――不认书(输)
三伏天的高梁秆――节节上升
老了的虎――雄心还在
钢板上打铆钉――毫不动摇
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马上耍杂技――艺高胆大
将军不下马――奔前程
脑瓜门没头发――前途光明
大姑娘做媒――先人后己
坐着飞机放声唱――高歌猛进
沙摊上拉车――一步一个脚印
穿钉鞋走泥路―一步步扎实
九十岁老翁学武术――心有余而力不足
比赛场上的运动员――争先恐后
小脚女人踢足球――尖端
水牛过河――崭露头脚
独臂将军――有一手
四十里地不换肩――麻雀下鸡蛋
春苗得雨――正逢时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dc8b8d59e86414fc212c5f7d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