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山伯永恋祝英台。”,一曲凄美悱恻的《梁祝》,传颂一段感人至深的千古爱情传奇。那你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怎么回事吗?且为你娓娓道来。浙江上虞一祝姓员外家,有一美丽聪慧的女儿英台。她自幼喜读诗书,听闻杭城大儒周士章办书院招收学生,遂向父请求赴杭城求学。古代女子本无资格出外游学,就是男子亦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祝父拘于礼教反对女儿出外读书,可他视女儿如掌上明珠不忍断然拒绝,遂提出三个女子不宜外出的理由。英台机敏一一反驳父亲,甚至成功假扮算命先生骗过父亲,以示自己女扮男装的高明。父亲终拗不过英台求学心切,只得答应其请求。那日英台带着同样女扮男装的书童银心,一路赏玩景色突遇大雨,只得避雨草桥亭,邂逅同样避雨在此的梁山伯与书童四九。山伯出生于浙江会稽书香之家,虽家境贫寒却生的玉树临风,英台一见顿生好感。英台一问得知山伯亦是到周士章处求学,两人相识恨晚交谈甚欢。可银心惯性称呼一声“小姐”,令山伯愕然。英台反应迅捷假称银心说的是家中小九妹,同样喜欢出外求学。山伯随口说道男女同是父母生,女孩亦应读书求学问。山伯一言顿使英台感觉志趣相投如遇知音,遂问生辰,山伯痴长一岁,两人草桥结拜为兄弟。雨停后两人结伴同行来到老师处,书院只剩一个套间宿舍,于是英台住里间山伯住外间,两人遂同吃同住相互切磋学问,同窗三载情义日笃。三年间老师与师母已辨出英台女儿身,唯有山伯质朴懵懂不辨雌雄。三年期满英台欲返家,可她与山伯朝夕相处早已情根深种,于是拿出玉佩留给师母,想让其为自己与山伯做媒人。英台离开那日,山伯不舍十八相送,路上英台多次暗示自己女儿身,山伯依旧木讷无知。英台无法只言要将九妹嫁于山伯,并留下“二八天,三七天,四六天,上虞来见”之言后归家。山伯返回书院,从师母处才知英台本为女子。他才恍然知晓英台所嫁九妹乃是其自身,欣喜若狂之下,依英台留言三十天内赴上虞求亲。谁料山伯兴冲冲而来却兜头一盆冷水,英台已被父亲许嫁官宦子弟马文才。祝父虽不喜山伯,却也许其与英台于楼台相见,只想让其于无法更改的事实面前知难而退。山伯与英台再见恍若昨日,英台留言本是重要事情说三遍,让山伯十日内提亲,可山伯却误将留言相加姗姗来迟,致使英台将嫁他人木已成舟,两人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山伯无奈悲愤返家后相思成疾,很快就病逝了。英台听闻山伯死讯,不顾父亲阻挠前往会稽哭孝。英台返家后誓不出嫁,可怎敌父母病卧在床以死相逼,于是提出出嫁那日要外披红嫁衣内穿白丧服,路过山伯墓时要亲往拜祭。马文才太喜欢祝英台遂答应其所有要求。英台出嫁那日,她来到山伯墓前,脱去红喜服动情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梁祝的爱情故事流传甚广,妇幼皆知。据传两人相亲相爱,私订终身,后因父辈干涉,山伯与英台的情爱深受阻隔,山伯为爱拼得心力交瘁,仍难免颓势,终立下血书,抑郁而终。"生人同衾死同坟,山伯英台永世不离分",当英台见到山伯临终前的字字血泪,悲痛欲绝,不顾一切奔往哭坟。二人至死不渝的情爱震撼了天地鬼神,山伯坟突然开启,英台毅然投身而入。山伯与英台魂魄相依,双双化蝶,翻飞在世人面前,成就了中国民间最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绝唱千古。但是,历史上是否实有其人其事?如果有,他们是哪个时代,什么地方的人?如果有,他们是哪个时代、什么地方的人?或者根本就没有这回事,只是“街谈巷议、道听途说''的“小说家''所捏造的?时至今日任然是一个迷。有史料记载,梁祝故事最早起于两晋,到宋时已广为人知,宋代有个词牌名叫"祝英台近",王安石、苏轼都曾用此填词。现全国存在的梁祝遗迹据统计有十七处之多,这些遗迹时代不同地点不同说法也不一,我们现在最熟悉的就是他们出生在浙江的那个版本,梁山伯会稽人,祝英台上虞人。现在南方的许多剧种,特别是越剧,已经把梁祝的故事演绎的十分精彩。其实梁祝的故事是由北向南传播过去的,这个故事随着北人南迁而广为流布。刚开始梁祝的故事是由元代戏曲家白朴给搬上舞台,后历代上演不衰,成为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五十年代,上海音乐界陈刚、何占豪创造性地把它改编成小提琴协奏曲,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从而使梁祝这一艺术形象走出国门,东方的"梁祝"与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遥相呼应,进入了文学艺术宝库,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形象。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笔者曾看到过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清代另一著名学者毛先舒在《填词名解》卷二引《宁波府志》,和焦循记林城梁祝墓大同小异,只多了“今吴中花蝴蝶,盖橘所化,童儿亦呼梁山伯、祝英台云”。根据焦循、毛先舒引方志所记,谢安为东晋名臣,是历史上实有之人,那时女子亦未有传说中的“梁祝书院”所在地确为明代杭州一所著名书院,不过不叫“梁祝书院”,而是叫“敷文书院”。蛛丝马迹,费人猜疑,故此不能就断为祝英台不可能是明代人。然而此说也有站不住脚的地方,因为据元代钟嗣成《录鬼簿》所记,元曲大家白仁甫有《祝英台死嫁梁山伯》的剧目,可惜剧本已铁,无法知其概要。由此上溯,北宋苏东坡的词集《东坡乐府》有词牌《祝英台》,以后辛弃疾、吴文英均有词作。据此又可以推断,至迟在北宋时已有祝英台故事的流传。唐宋词专家龙榆生则认为此调“殆是唐宋以来民间流传歌曲”。故此梁祝究竟是晋人邪?明人乎?由于都有一定的文字依据,难以遵断。再有,梁祝毕竟不是帝王将相,用不着像曹操那样死后造“七十二疑冢”,可是何以至少在山东、河北、浙江都有他们的墓?最后当然不能排除梁祝史无其人其事,确系民间传说,对此焦循在详记他耳闻目睹志书记载时,是有一定保留的:“此说不知所本,而详载志书如此。”小编大胆地揣想,梁祝故事会不会本是编撰,由于这一悲剧感人至深,代代相传,后人误以为真的而写入志书的呢?总之,这其间还有一些谜,需要我们去探索、破解!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ccd06bab9edf76fe37b0ee20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