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使用计策有哪些


1诸葛亮七擒孟获--欲擒故纵; 2瞒天过海 诸葛亮五出祁山时,因军中缺粮,只得以瞒天过海之计装神退敌,使魏兵误以为真有鬼神而不顾防守麦田,瞒天过海是兵法中以假示真策略,制造令人坚信不疑的假象隐瞒自己真正意图。; 3空城计 4围魏救赵 诸葛亮叁出祁山,以王平、张翼引魏兵决战,当王、张两将危急并不救援反而另派姜维、廖化直接攻击司马懿大本营,如此不但解决危机还大获全胜。 5抛砖引玉 蜀军六出祁山,蜀魏对垒司马懿固守不战,诸葛亮以流马骗的魏军粮万石,分散营寨让军队屯兵种田示弱,再虚搭窝棚诱敌,险烧死司马父子叁人於上方谷。 6借尸还魂 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为使部队安全撤回蜀汉,不得不制造木雕像惊走多疑的司马懿,发挥了借 还魂的效果。 7走为上策 诸葛亮初任刘备军师,曹操趁其羽翼为丰先行戮灭,刘备兵力薄弱,硬碰必定自取灭亡,只能走为上策。

以下出自三国演义诸葛亮的计策知多少 我很喜欢看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喜欢“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等故事,喜欢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大战长坂坡的张飞等人物,尤其喜欢诸葛亮用的那些计策。让刘备三顾茅庐――设计寻明主;博望坡用火攻――令关张折服;亲赴东吴舌战张昭众谋士,“献二乔”智激周瑜孙权;用奇谋促三国鼎立――火烧赤壁;七星坛上借东风――虚张声势;让关羽送人情――智算华容道;夺荆州、娶尚香、识计策――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骂死王朗、智取三城收姜维、增灶退兵骗司马;妆神割麦巧筹粮;诱敌深入葫芦谷,司马父子险丧命…… 他怎么能想到这么多计策啊?你没发现吗?他的智谋与《三十六计》丝丝相扣,诸葛亮熟读《三十六计》、《孙子兵法》,春秋战国时期用的各个著名战例已烂熟于心,他头脑里装着层出不穷的智谋和计策。有了这些底气,他排兵布阵,自然得心应手。就拿瞒天过海一计来说吧,这本是《三十六计》第一套 胜战计中的第一计。这一计最早见于《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是唐朝将领薛仁贵首创,当时是瞒着李世民过大海。诸葛亮便巧用此计,瞒着周瑜草船借箭。诸葛亮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又善于观测气象,预测天气,所以他知道哪天大雾,哪天东南风,哪天有雨……诸葛亮把握全局.胸中装着蜀国,装着军队,重视掌握情报,了解对手。牢牢掌握制胜的主动权。出奇制胜。如撤离新野,诱敌驻扎,不顾兵家大忌连用火攻。马谡失街后城中仅剩下2500老弱残兵,对手是15万大军,他装模作样,焚香弹琴,令多疑的司马懿不敢贸然入城,他知道诸葛亮一生谨慎,他哪会料到会用此险招啊!无独有偶,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用锦囊授计杨仪:木雕像吓退活司马。诸葛亮生活的地方人杰地灵,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所在地。齐桓公时的名相管仲,威震齐国的燕国名将乐毅早就成了他心中的榜样,诸葛亮自幼生长在这儿,自然受其感染、熏陶。 那他为什么要七擒孟获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卷第七十 【魏纪二】中记载:亮曰:“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亮于是悉收其俊杰孟获等以为官属,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给军国之用。 诸葛亮真这么神啊?他也有用错人的时候,就拿街亭来说吧。刘备临终时,嘱咐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诸葛亮却委以重任,结果失了街亭,坏了大事。 我还看过《三国志》《上下五千年》《资治通鉴等书,可里面并没有诸葛亮的这么多计策。《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已经被罗贯中神话了。今后应辨证地看待一个人。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c6afee1af7c1edec239ad569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