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篇作文名字忘了


吾没有找到你所需要的那篇文章。也许那位作家的妻子确实很大度很善良,值得赞许。但是你看看福建老人 朱邦月 ,这个平凡的人,这个生活中集中了那么多苦难的人,却面带微笑,扛起良心和道义。看了令我唏嘘不已。好入如斯,令吾感喟。 朱邦月,男,福建省南平市邵武煤矿退休工人,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1986年5月,朱邦月因骨折病退。后来妻子和两个继子都得了绝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1991年,母子三人的病情开始加重,丧失了自理能力,吃喝拉撒全靠一条腿的朱邦月照料。朱邦月的一天是在照顾三个病人的生活中度过的,这样情况已经有18年。2008年1月当选首届“感动闽北十大人物” 1959年6月来到邵武煤矿工作,1989年因工伤而提前退休。1965年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顾伟祖一家。顾伟祖夫妻俩都是残疾之人,看着他们带着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孩子艰难地生活着,朱邦月那颗善良之心驱使他不由自主地走近了这个家庭,帮助这一家人挑水、劈柴、拉蜂窝煤……只要这个家里重活累活需要他帮助的,他会毫无犹豫地出手相助。从此他成了顾家非常要好的朋友。直到1967年,这种关系因为顾伟祖心脏病发作去世后发生了变化――顾伟祖临终前把妻子和孩子托付他照顾。那时老顾残疾的妻子朱玲妹正怀着第二个小孩,行动不便,加上还有一个3岁小孩嗷嗷待哺。朱邦月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帮助这个家庭的责任。照顾朱玲妹坐月子,照看一个刚满三岁的孩子,每天忙得团团转。那时,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残疾母亲得的是一种绝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治愈这种病的先例,一般只能活到30岁),更为可怕的是母亲的病遗传给了两个孩子。虽然医生说无法治疗,但他还是省吃俭用,四处寻医问药、买补品给孩子们吃,以延缓病情的发展1983年、1985年,两个孩子先后高中毕业,但因为身体的缘故找工作都屡屡碰壁,这让朱邦月陷入了极大的苦恼与无奈之中。1986年5月16日,他骑着自行车运送材料,满脑子里却在为孩子们的未来担忧,根本没有意识到一辆满载沙石料的大卡车正在向他开来。在人们的惊呼声中,他已经倒在车轮之下,左胫骨粉碎性骨折伴软组织挫伤,虽然保住脚,但重伤之后失血过多和无力支付医药费而提前出院等原因使手术后的伤口久久不能愈合。从1986年至1989年,三次植皮手术都失败,固定骨骼的钢丝也永远留在了体内。每天服用廉价的抗生素、自己给自己清洗伤口敷药换药也成了朱邦月20年每日必做的“功课”。 1993年起,继妻子之后,大儿子的肌力就逐渐萎缩,丧失了自理能力。1998年,小儿子也肌无力,母子三人的日常生活就全要靠他打理。这些年来,朱邦月每天清晨五点多起床,整理好自己的伤口后,就开始一天的辛劳,洗米煮粥,洗衣服,搞卫生。六点半左右开始帮母子三人起床穿衣。从喂早餐到伺候三人上卫生间,一直忙到九点,才上街买菜;午饭之后,短暂的休息一会儿,就要伺候三人洗澡。忙碌了一天之后,他再借着昏暗的灯光,自己清洗伤口敷药换药。得了不治之症,对生活失去信心是再正常不过的了,特别一个一家四口都是残疾的残疾家庭,家庭容易被悲观情绪所笼罩,但通过朱邦月的努力,大家的心理却健康向上,生活中也不乏幸福温馨。每次,他外出前总会声如洪钟地说:“又要去完成一项任务喽!”儿子便会应他:“到了‘放风’的时间喽!”。回来后,他还会开心地把外面的见闻讲述给妻儿三人听。 这位可敬的老人,仅因邻居临终前的一个托付,便从青年到暮年,无怨无悔地照顾着毫无亲缘关系的三位生活不能自理的重症患者。在他的照顾及教育引导下,小儿子朱邵华读完厦大会计专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福建省自学考试励志成才奖。2002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小儿子与网络结了缘,现已陆续在几家国内知名刊物和国内最大的文学网站“榕树下”发表了40多篇小说、散文、随笔,并有一书即将发表。他和及其家人的事迹感动了社会、感动了网友、感动了千千万万知情者。 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授予朱邦月的颁奖词:这个奇特的家庭,集中了世界上最多的苦难,也凝聚了人间最真的情感。头发花白,面带微笑,这个温和而坚定的老人,胸中盛满四十年的艰难。他这支拐杖,是一家人的翅膀。他这双肩膀,扛住了生命的重量。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 易中天 这样评价他:一诺千金四十年,男儿侠义在双肩。感天动地朱邦月,长驻真情在世间。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月光下的澡堂谭旭日辛苦了一天,朴塘村人从庄稼地里一收工,男人女人忙着回家洗澡做饭。在大集体的年代,生产队的澡堂在禾坪的一侧。每当夜幕降临,月光在村子里溜哒,澡堂是村子里最繁华,最热闹的场所。不管你是村子里的干部,还是普通村民,瘸子还是疤赖子,对对眼还是正常人,只要一来到这里,都是赤条条的。澡堂里的男人个个精瘦,要肉没肉,要肌没肌,他们的皮肤黝黑,有的甚至丑陋无比。每当这时候,他们的身体都是舒展的,嘴里却道说着村庄里的各种消息,和一些扯不清的麻纱事。在朴塘村,洗澡并非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老水井里的水源源不断,永不干枯。和村子里的生命一起,生生不息。澡堂都夜晚才开放的,烧水的婆姨是生产队的伙手。收工后,大伙吃完饭,就各自回家拿换洗的衣服。然后拿着锑桶、铝桶、木桶,到生产队的禾堂边等着。水一烧开,伙手婆姨张开嗓门一喊:打――水――咯。男人们三五成群地靠近大锅边,一边掏开水,一边掺泉水,他们都不会打满,不时用手伸进桶里试试水温,冷了再加点开水,烫了再加点泉水。接着,就提着水朝澡堂走去。澡堂里没有电灯,只有一盏煤油马灯挂在门口。澡堂不大,分男女间,每个七八个间隔。澡堂密闭性好,各一张门,一口小窗开在二米来高青砖墙上。月光很容易投射进来,绒绒地照在澡堂里面。给人一种莫名的轻快,这种情绪的抵达,使得澡堂子里的人显得轻松。澡堂隔壁是一排低矮的工具杂物房,囤放着生产队里的犁、耙、蒲滚船(用于农田平整),还有生产队里的锅碗瓢盆。相对来说,澡堂的私密性不错。村子里的人习惯在这里洗澡,洗完后,女人在澡堂外边的禾堂上,洗衣聊天。男人们则闲不住,讲鬼的,做手艺的,修补的,都会在这样的夜晚里轮番出现。洗澡人最惬意的是澡堂里的洗浴过程。大家进去了后,不分老丑胖瘦,脱了衣服裤子,赤裸裸地站蹲在那里,也有站着的,尽情地享受着这一刻的轻松与安宁。有的先浇水往身上沾沾,然后拍拍胸拍拍背。这在朴塘村,这个动作自小到大,已成为一种习惯。特别是老年人给小孩子洗澡,先给孩子拍拍水,叫驱邪。有的则浇水洗头,那时候没有洗发水,只有肥皂,往头发脸上一抹,一把白色的碱性泡沫里,只有两只黑溜溜的眼睛在转动。一会儿,洗澡人抹完肥皂,用手在皮肤使劲地搓。然后,用双手端起桶,举过头顶,往下一泼,“啊”的一声,水就全部从身上哗哗啦啦地流窜着。洗澡人咧着嘴,仿佛是一种对幸福生活的嗷嗷叫唤。澡堂子里的人,多半是赤裸的,他们在赤裸的时候退去了虚伪的外衣。这时,他们的语言和思想也真实起来。村子里的男人女人喜爱澡堂,缘于这里插科打浑,讲X讲鳖,无所顾忌。朴塘村人活得真实、豁达和快乐。他们或她们在澡堂子里释放出生活的重负,将世俗的灵魂和纯粹的精神表达出来,在粗俗与释怀中,使灵魂得到坦诚的安顿。澡堂子里的快乐不光是视觉与感观的刺激,耳濡目染。最难得的是村子里的文化青年,他们一入了澡堂子后,就开始舒展灵魂。有低声清吟,也有高声高唱者。他们的歌声如同天赖之音。无论是民俗的,流行的,通俗的,还是戏曲的,歌声一浪盖过一浪,从男澡堂飘到女澡堂,从澡堂内飘到窗外。村里很多的文艺青年因为歌声获得爱情,基于歌声的魅力。女人们听着美妙的歌声,不忘给歌唱者说媒。尤其是从外村来作客的女青年,听了歌声,就会打听歌唱者的身世人品,遇上对眼的,就会托付终身。如今,朴塘村的澡堂随着时代的发展,销声匿迹了。乌石塘生产的禾堂还在,那排低矮的小屋变成了残埂断垣。村子了家家户户都建了新房,房子里有了独立的浴室和卫生间,澡堂也就荡然无存了,在记忆的深处,冥冥灭灭。特别是村子澡堂门口的那盏煤油灯,在我的生命记忆中它从未熄灭。这灯火微弱的光影,亦是我们追忆过去的一道光芒。一个惦念村庄的人,一个惦念村庄月光的人,惟有这些光芒可以照亮和慰藉生命中的过去和未来。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c4e3ff50e68a3ca55a3f2b45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