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为啥斩陈世美


根据明代《包公案百家公案》和清代《三侠五义》及其续书《续七侠五义》改编的戏曲《铡美案》又名《秦香莲》[1],这是包公故事里一个很有名的段落,讲述了陈世美家境贫寒与妻子秦香莲恩爱和谐,十年苦读的陈世美进京赶考,中状元后被宋仁宗招为驸马。秦香莲久无陈世美音讯,携子上京寻夫,但陈世美不肯与其相认,并派韩琪半夜追杀。韩琪不忍下手只好自尽以求义,秦香莲反被误为凶手入狱。在陈世美的授意下,秦香莲被发配边疆,半途中官差奉命杀她,幸为展昭所救。展昭至陈世美家乡寻得人证祺家夫妇,半途上祺大娘死于杀手刀下,包拯找得人证物证,欲定驸马之罪,公主与太后皆赶至阻挡,但包拯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该故事被改编为戏剧和影视作品,戏剧有京剧、秦腔、豫剧、海丰白字戏、海丰西秦戏,也是潮剧经典剧目之一。中文名铡美案别名秦香莲出处包公案人物秦香莲根据明代《包公案百家公案》和清代《三侠五义》及其续书《续七侠五义》改编的戏曲《铡美案》又名《秦香莲》[1],这是包公故事里一个很有名的段落,讲述了陈世美家境贫寒与妻子秦香莲恩爱和谐,十年苦读的陈世美进京赶考,中状元后被宋仁宗招为驸马。秦香莲久无陈世美音讯,携子上京寻夫,但陈世美不肯与其相认,并派韩琪半夜追杀。韩琪不忍下手只好自尽以求义,秦香莲反被误为凶手入狱。在陈世美的授意下,秦香莲被发配边疆,半途中官差奉命杀她,幸为展昭所救。展昭至陈世美家乡寻得人证祺家夫妇,半途上祺大娘死于杀手刀下,包拯找得人证物证,欲定驸马之罪,公主与太后皆赶至阻挡,但包拯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铡美案:《包公案》和《三侠五义》的交叉体现铡美案戏曲剧照“驸马爷近前看端详 上写着秦香莲三十二岁 状告当朝驸马郎 欺君王瞒皇上,悔婚男儿招东床,杀妻灭嗣良心丧 逼死韩琪在庙堂”随着这句经典唱腔,铡美案被大家广泛认知。其实在明代根据元曲整理的《包公案百家公案》里第26回《秦氏还魂配世美》陈世美中状元不认妻子儿女的故事和现代铡美案剧情差距很大。那么现代的铡美案和包公百家公案又有什么区别呢?包公案里陈世美没有做驸马。秦氏不叫秦香莲。陈世美“久贪爵禄,不念妻子”两年未回家,秦氏带两个孩子寻夫,在陈世美过寿的时候扮作弹唱女子在其同僚面前为其献琵琶曲,陈羞脸难藏散席后把秦氏抓来棒打一番赶出城去,觉得秦氏行为“羞杀陈门概族人”派骠骑将军赵伯纯赶到白虎山下一剑杀之,要接

天下第一冤案――铡美案 陈世美作为大逆不道、贪图荣华富贵、杀妻灭子的反面形象,在中国老百姓的心里那可是根深蒂固!但这个让老百姓想起来就咬牙切齿的坏人,其实是被冤枉的! 据考证,陈世美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只不过不叫陈世美,叫陈年谷,号熟美,家在今天的湖北丹江口市。陈熟美也不是宋朝的驸马,而是清朝的清官,是一个好人。一个政绩突出爱护妻儿的好人,是怎么卷入《铡美案》的故事中去的呢?何况陈熟美是清初人,又是如何让宋代的包拯给铡了呢? 据湖北民间史家童德伦考证,这出戏是这样编成的:清顺治十五年,陈熟美的同窗好友仇梦麟与胡梦蝶到京都找陈熟美求官,没想到陈熟美不愿徇私,拒绝了他俩的要求。仇、胡二人曾经接济过陈熟美, 现在陈熟美仕途已就,却不帮恩人,这不就是忘恩负义嘛!心怀怨恨的仇梦麟和胡梦蝶把戏曲《琵琶记》的情节加以改造,把戏中忘恩负义的男主角换成了他们怨恨的陈熟美,编造了一出新戏《秦香莲抱琵琶》。为掩人耳目,他们不敢用真名,而是把陈熟美变成了陈世美,还把陈世美说成了驸马。这出改头换面的新戏巡演后,还真引起了观众的同情和共鸣。 后来,有一个戏班子演这出《秦香莲抱琵琶》。戏唱到中午,正唱到陈世美派人追杀秦香莲,到这儿戏演完了。看戏的不肯走,一边嚷着:“杀了陈世美!”一边向戏台上扔砖头瓦块。掌班的一看这架势,赶快躲进后台,正好见到之前唱《陈州放粮》的“包公”还没卸妆,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推着“包公”说:“快,到前台接着往下唱。” “包公”一听就急了,“你急糊涂啦!我在宋朝,陈世美在清朝,相隔几百年,咋能同台唱戏?”“哎呀,事到这般时候,管他同朝不同朝呢!”掌班的说,“陈世美那么大的驸马官,谁敢杀他?只有你‘包黑子’铁面无私可以把他铡了,给老百姓出出气,就算煞戏了。” 黑脸包公只得重新整衣,带着王朝、马汉一班人马重新上场了。唱到他把陈世美一铡,台下欢呼起来。从那以后,小戏《秦香莲抱琵琶》就变成大戏《铡美案》了。于是清代的事也就“演绎”到了宋代,三百年前的陈世美让一千年前的包公给铡了,又一出类似关公战秦琼的名戏炮制成功。仇、胡二人自己恐怕都没料到,他们为泄一时私愤,酿成了一个无可弥补的历史冤案,一个清正为官,以造福百姓为己任的好人陈熟美,就这样戴上了忘恩负义的大帽子,真是比窦娥还要冤!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c44fb76eae2b052628a83452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