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磙子的历史


石磙子,一头大一头小,以前是农作物脱粒,以及农家碾窑顶、碾苇篾子离不开的工具,当年都是家户户珍爱的宝贝。
石磙子最忙的时刻,是收秋打夏碾场的时候。
各家的碾场活动总是在火热的中午开始。收回来摊在场上的麦子或者谷子、豆子,经过前晌太阳的暴晒,到了干裂脆响的地步,这时候借着热劲就开始牵牲口碾场了。
牵牲口的人站在场中间摊着的庄稼上,长长地放着缰绳让牲口拉着磙子溜圈转着。石磙子“吱妞吱妞”的声音,响在火热的正晌午时分,显着特别清脆而鼓噪,一部分人在这响声中倍感疲惫,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一部分人在这响声中听到了希望,精神头越来越大,不是拿杈子去翻场,就是吆喝那些想偷懒的人来干活儿……
牲口拉磙子打场,可以让人省力不少,而最怕的是牲口转着转着突然就站住拉起屎尿来。牵牲口的人通常手中还要拿着一个粪杈,一旦见牲口停下了,就急忙到屁股上就粪。粪好说,粪杈子就住后扔到场外就行了,最难办的是牲口撒尿。你总不能用家伙去给牲口接尿吧?所以无奈何的农民只好听之任之,眼睁睁看着牲口把尿撒在庄稼上。
乡亲们对食物是否卫生和干净,判断的标准历来坚持三条:一是“眼不见为净”,二是“一水为净”,三是“不干不净,吃上没病”。眼不见的,大多都认为是干净的;即便亲眼见着不干净了,用水冲一冲洗一洗也就解去了疑心。而对那些洗也不一定能洗干净的东西,就只好用第三句话来解嘲了:不干不

肯定是古代就有了。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c4009a0a763ba0e997ff417c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