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囵吞枣成语故事


1、“囫囵吞枣”的成语故事有两则,分别是:
(1)有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梨和枣子的药性是“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他想了一会,就得意地说:“我明白了!以后吃梨时,只嚼不咽;吃枣的时候,只咽不嚼。那就既不伤牙齿,亦不伤脾胃。”旁人笑道:“吃梨只嚼不咽还可以,吃枣却难了,囫囵吞枣,怎么受得了呢?”
(2)从前,有个医生向病人介绍梨和枣的性能时说:生梨对牙齿有好处,但对脾有坏处。而红枣正好相反,能健脾,却伤牙齿。这时有个人说:我有一个好办法,吃了这两样东西有益而无害。在吃梨的时候只嚼不咽,吃枣的时候则不嚼一口将其吞下去。这样以来,既不伤牙,又不伤脾,能一举两得。

2、成语解析:
【成语】: 囫囵吞枣
【拼音】: hú lún tūn zǎo
【解释】: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处】: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举例造句】: 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拼音代码】: hltz
【近义词】: 不求甚解、生吞活剥
【反义词】: 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歇后语】: 吃枣子不吐核
【灯谜】: 吃枣子不吐核
【用法】: 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读书不认真
【英文】: bolt
3、近义词成语解析: 不求甚解、生吞活剥
(1)
【成语】: 不求甚解
【拼音】: bù qiú shèn jiě
【解释】: 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出处】: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举例造句】: 这人小的时候,诸事颟颟顸顸,不求甚解。 
【拼音代码】: bqsj
【近义词】: 囫囵吞枣、浅尝辄止、食古不化
【反义词】: 穷原竟委、咬文嚼字、寻根究底
(2)
【成语】: 生吞活剥
【拼音】: shēng tūn huó bō
【解释】: 原指生硬搬用别人诗文的词句。现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的搬用经验、理论等。
【出处】: 唐・刘肃《大唐新语・谱谑》:“有枣强尉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人为之谚云:‘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举例造句】: 他们从欧美日本回来,只知生吞活剥地谈外国。 
【拼音代码】: sthb
【近义词】: 食古不化、囫囵吞枣、生搬硬套
【反义词】: 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歇后语】: 馋猫吃耗子;大蟒吃猪娃


囫囵吞枣成语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子和大枣吃了起来。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个医生。他看到学生们都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他们说:“虽然梨子有益于牙齿,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牙齿。”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愚钝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不能伤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了我的牙齿了。”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囫囵吞枣意思意思:把枣儿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出自宋代的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初无二致,正是鹘仑(囫囵)吞枣。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ba4a886d85a53ae02aa86dfe [复制]

猜你喜欢